6 毕力格的困惑

来到草原就有个愿望,到牧民家里探访。

正好王小平有个朋友在这一带搞过环保项目,和这里的牧民毕力格熟悉。她告诉我们,去牧民家不要带别的礼物,多带一些蔬菜。这里的牧民不会种菜,来了客人只有肉、奶招待。多带点菜,既满足主人的需求,也为自己。

我们在县城采购。菜摊老板娘告诉我们,草原只生产牛羊,不生产蔬菜。并不是草原不长蔬菜,而是大棚栽种比内地成本高。蔬菜从200公里以外的赤峰和张家口贩来,比当地种还便宜。圆白菜、胡萝卜1块钱1斤,大白菜、西葫芦、茄子、黄瓜1块2一斤,芹菜、土豆1块8一斤,花生米8块5一斤,平均低于北京市的价格。高速路通了,这里已形成市场。

下午4点来到毕力格家。

毕力格全称乌云毕力格,40岁出头,1米75的个头,浓眉、方脸,红红的脸庞,身材壮硕。妻子乌云图雅,看上去比毕力格年轻。一对儿女在旗里(县城)读中学,一个标准的蒙古族家庭。

25年前,我来过这里。那时的牧民都住蒙古包,没有固定的草场,一年四季追逐水草放牧。条件好的家庭已经有了风力发电机组,晚上电灯忽明忽暗,可以看模模糊糊,不断跳动的电视,和外面的世界基本隔绝。如今大变了:牧民已经不穿传统的蒙古长袍,也不再游牧。新一代的牧民大都通汉语,放牧骑摩托车,通话用手机,跟外面的世界有了更多的联络。

毕力格有一套三室一厅的瓦房,两栋八间一排的室内羊圈,还有700多只羊(其中100只左右是山羊,其余是绵羊,十几只公羊,400多只母羊,200多只小羊),50多头牛,4匹马。政府分给毕力格7000亩草场。不够用,又从别人那租来6000亩草场。一年租金2万元,一次支付4年的租金8万元。就这样,草料还是紧张。无奈,去年秋天,他卖掉了300只羊,只剩下400只羊过冬,还要买大量的干草。

毕力格有四匹马,那是他的骄傲。

毕力格的马不一般,是新疆种马和本地马杂交的后代。长期以来,牧民骑马放牧。近年有了摩托车,牧民不再骑马,马被逐渐淘汰。但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的文化离不开骏马。虽然马脱离了蒙古族的日常生活,但每年都有赛马会,那些获奖的男儿依然是蒙古族的英雄,那些获奖的马匹也仍然是蒙古族的骄傲。

毕力格爱马,他告诉我,新疆的马快但不适应蒙古高原,脚力软,不适应长距离奔跑。把新疆马和当地马杂交,能出好马。他的马,都是千挑万选的结果。他训练它们,每年参加比赛,今年由他的小侄子做骑手,他寄托着很大的期望。

毕力格的家已相当现代,和城市居民差不多。不仅接通了电线,有电视、电灯、电冰箱,电话,而且地砖铺地,塑料板吊顶。唯一的不足是还没有接通大市政,没有上下水改造。吃水靠水井,厕所在离家不远的草场。

毕力格的家大,7000亩草场,一圈铁丝网维护,养着一群凶猛的藏獒。

毕力格有一辆摩托车,一辆皮卡,一辆崭新的捷达卧车。他喜欢这辆车,不停地擦拭,邀请我们坐车巡视他的草场。

好大的牧场,我们走了8公里才追上他的牛羊。700只羊,60头牛,一个羊倌,悠哉游哉的放牧。

毕力格告诉我们,他养的牛都是西门达尔的改良品种,如今市场价格不好,他不急于销售。我们问他牛羊晚上宿在草原会不会有狼?他说,早就没狼了,狼都跑到了外蒙古。那边人少,地域辽阔。他告诉我,他在外蒙有亲人,在离这里不远的边境那边。但70年了,边境时紧时松,一直没能来往。两代人下来,亲人已多不相识。

毕力格的家业大,牛羊多,照顾不过来,雇了羊倌,管吃住,每月2500元工资。牧民富裕了,如今的草原,收购一只成年的羊要1000多元,大个的公羊要2000多元。一只改良品种的牛要5000元到6000元,马的价格上万。25年前,我来这里,一只羊才20几元钱,那时的牛羊主要是自己食用。现在不同了,有了公路,通向内地的市场,草原的牛羊有了价值。

毕力格去年春天接生了300多只羊羔,秋天卖了600多只(主要是小羊),刨去成本,还有20几万的收入。这里牧民有了合作医疗,一年每人上缴30多元,大病住院可享受70%的报销。孩子上学也取消了学费,牧民生活有了保障。

牧民也有忧虑,首先是天灾。天一旱就闹蝗虫,草衰了,牛羊没得吃。其次是瘟疫,俗话说,“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瘟疫来了,牛羊死伤无数。第三是人祸。这几年这里修铁路,修公路,到处开矿,大批的牧场被侵占。其实他们最大的忧虑是草原生活方式的改变。

毕力格告诉我,他的孩子在县城上学,接受的是城市生活的教育,很难再回到草原。这里的牧场已经大量撂荒,孩子们不回来。不愿意放牧。而且政府鼓励退牧还草。牧民自家的牧场,凡停牧的,每亩每年政府给6元补助。歇牧的,每亩每年政府补助1.6元。想想,不劳动还有补助,谁还放牧?

内蒙退牧还草是近20年来一直推行的政策。如今刚见成效,又来了新一轮的资源开发。资源经济不仅改变了自然生态,也改变了社会生态。毕力格看不清前景,他问我们,以后没人放牧了怎么办?政府不管嘛?

毕力格说,现在每年收入还不错,他有两个哥哥都在附近,情况和他差不多。他说,他们不懂外面的世界,只懂放牧。眼看着草原的变化,不知怎么办。可以看出,传统一家一户的牧民即没有选择的自觉,也没有选择的自由,对于铺天盖地而来的资源开发,他们很无奈。

其实牧民也不全然的反对资源开发。前年修路,征收了毕力格家71亩草场,每亩地补贴了1900元钱。今年补贴金已上升到每亩3100元,据说最近还会提高,毕力格高兴。

住在毕力格家。晚上饮酒聊天。从窗户望出去,晚霞映上高岗,那里正在下雨,雷声隐隐,电光闪烁,好美丽的锡林格勒草原。

《记锡林郭勒草原》

野旷天低,云黑雨骤,风吹草偃湖光诱。遥看牛羊漫山坡,点点白斑千花秀。

草场飘摇,公路穿透,层层高台风车骤。千年草场换新装,河山壮丽能依旧?

copyright© 郭五一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