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漫步街头。桑树高大,梧桐齐整,鲜花繁盛。
大街,可见新修的橱窗,时髦的商品,花哨的地铁广告。建筑简洁,白绿相间,醒目的伊斯兰格调。
也不全是美好。看看街角,一条长椅,躺着一位穿军装的老人,似乎刚刚睡醒,满脸憔悴,指着胸前挂满的勋章,对我说了很多。说什么?不知道。他拿出授勋的证件,似乎在说,他曾经为国家做出贡献。可怎么就睡在街上了?
(睡在街上的老人)
9点,集体驾车到土库曼使馆报到。
张新力不知从哪找来两个专作签证的“黄牛”,带我们走到使馆后门,和警察一通招呼,还真有人出来了。“交易”的结果,拿回一打表格,回旅馆填表。看到钱的力量了吧!“贿赂”在前社会主义国家,是提高效率的不二法门,常在“河边走”,早就知道。
塔什干,“石头城”。虽说11世纪已见载史书。但被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争来争去。直到19世纪末也不过10万人口。1930年被苏联人指定为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首都,开始发达。如今成为中亚第一大城市,250万人口。
大城市旅游,我的经验,先查看地图,寻找制高点,登高远眺。查地图,找着了,高375米,世界第九的塔什干电视塔。
(电视塔)
上塔,费劲了。门口站着持枪的警察,告知:参观必须交出照相机、手机、随身物品和护照。怪了,允许登高却不允许拍照,这是哪门子的防恐措施?
还有更怪的:上塔分两步。第一步,乘电梯到8楼餐厅,一盘抓饭,一杯茶,5.124万索姆,吃不吃,钱得交。第二步,继续乘电梯登顶,得行贿1万索姆给8楼电梯服务员。这可不是买票,没任何手续。看来是习以为常,游客和工作人员都很平静。是不是很奇妙?
登顶远眺,脚下高楼环伺,白绿相间,数不清的广场;西南乌涯涯的民居,点点绿顶,明显区分为老城、新城。
下塔,走入广场区。说是区,因为广场多,建在一起。地图上数数:民族友谊广场、独立广场、纪念广场、帖木儿广场。就是一个广场群。
社会主义国家首都,都有巨大的广场中心。那是国家威仪的体现,群众游行聚会的场所。有着展示成就,教化人心的功能。因为是核心,城市也就围着广场,环环相套。
西方,特别是基督教国家,广场是教堂的附设,属于百姓,按照教区建立,一个教区一个。城市大多呈放射状,是教区广场的联合。
这里广场多,广场周边围绕着:国家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国家大剧院,总统府,国会大厦等各色建筑。而且大多是白色花岗岩贴面,造型简洁现代,配以同样简介现代的雕塑群,加上整齐协调的绿化带。一座全新的充满艺术魅力的现代都市。
何以一个欠发达国家,会有如此出乎预料的靓丽首都?
走进“民族友谊广场”,找到了答案。什么答案?地震!1966年4月26日8.3级地震后重建。全新的都市。
一场罕见的灾难,凌晨5点,地动山摇,顷刻间古城化为平地,到底有多少人死难?苏联当局封锁,至今没有准确数字。只知道震后30万人无家可归。
社会主义国家老大,最重要的是脸面。既然是全世界“最优秀的制度”,自然拒绝国际社会救援。重建,举全国之力。建成最美、最现代的城市。社会主义制度的“橱窗”。
这下,15个加盟共和国分别承担,一国一条大街,一国一座广场,还有林林总总的标志性建筑。不仅投资施工,而且有“冠名权”,“标志权”,简直就是一场社会主义建设竞赛。于是15国的国徽嵌在塔什干城的方方面面。10年,成就了这座城市和广场。眼前悬挂15国国徽的民族友谊宫,民族友谊纪念亭就是体现。
(纪念亭)
这里还有一座特殊的纪念碑:一块巨大的方石表盘,一道裂缝,钟表指针指向5点24分,那场地震的时刻。
更有讽刺意味的,紧挨友谊纪念亭一座19世纪的宫殿,现在更名为“乌兹别克国家历史博物馆”。我们到来,正有大批的少年儿童在老师带领下参观,门票5000元。参观什么?“斯大林大屠杀纪实”。
前行,国家艺术博物馆。二层,圆顶,青白相交的图案,典型的伊斯兰建筑。眼下正举行摄影和当代艺术展,没多少人参观。人去哪了?近在咫尺,艺术馆前的林荫大道。近百米长,两侧便道,规模宏大的民间艺术展,壮观。
(民间艺术)
这里有油画、雕塑、铁艺、刺绣、纪念章、服饰,几乎关系民生的艺术品应有尽有。虽没有展馆内的作品专业精致,但更接地气。我们试图和他们交流,但鸡和鸭讲对不上口。认真看了看,也许有几千件艺术品,列宁像只有一个。
可以看出,艺术家并不在现场,只是一些画贩在张罗。
我在东欧很多国家见过这种国家艺术馆附近的民间画展,以莫斯科最大。20平米左右一间的露天展厅,居然能排列出去一公里多,好大的规模。
其实,他们不是源,只是流。最早的开创是1979年9月的北京,中国美术馆东侧。23位艺术家参展,举办了“星星画展”,有油画、国画、版画、木雕等163件艺术品。社会主义国家,第一次民间艺术展,轰动世界。
(独立广场)
前方,占地12公顷的独立广场,入口处,16根白色大理石柱组成的拱形廊,一组雕塑,吉祥鸟,展翅欲飞的仙鹤。
这里原名红场,后更名列宁广场,曾经耸立列宁巨型雕塑。苏联时期,有长明火炬燃烧。独立后,几经更名。1999年国会将5月9日胜利日改为纪念和荣誉日。移走列宁雕塑,修建独立纪念碑,竖立“幸福的母亲”雕像。
看看吧!高傲、睥睨一切的列宁走了,换为怀抱婴儿的母亲。慈祥的面孔,幸福的微笑,蕴含着悲悯和智慧。婴儿象征年轻独立的乌兹别克斯坦,自由和独立的象征。
(幸福的母亲雕像)
离这里不远,独立广场北部是纪念广场,也有一尊母亲雕塑。“哀伤的母亲”,有长明灯祭祀。以纪念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为祖国而牺牲的烈士。两侧建有民族风格的长廊,一列石碑,刻有烈士的名讳。
二战后,前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过很多母亲为题材的纪念碑。最著名斯大林格勒“马马耶夫岗”高达85米的“祖国母亲在召唤”。
那里的母亲,手持长剑,直指苍天,雄踞山巅。类似的雕塑华沙、第比利斯等地都有,我有幸观摩。比较起来,只有这里的母亲最像母亲,怀抱婴儿,满面慈祥,这才是母亲对儿女的情怀。
(悲伤的母亲)
最后走进帖木儿广场,一座高台,绿地鲜花拱卫,一尊醒目的帖木儿骑马挥手的塑像。
帖木儿,民族英雄,国家的骄傲,市中心竖立雕像天经地义!
应该!可历史不是这样记载!
苏联时期,城中心偶像,体现的是意识形态,领袖意志!那时,帖木儿没人惦记。
看看这尊雕像的历史:
1870年,俄罗斯帝国将军康斯坦丁.彼得洛维奇是这里的总督,有了第一尊雕像;1924年,乌兹别克加入苏联,这里改为“自由工人雕像”;后来又根据形势改为:列宁雕像,斯大林雕像,马克思雕像,又换回列宁雕像;各领风骚若干年,都没呆长久。
为什么?自己想吧!
1991年独立,老偶像崩塌,新偶像还没来得及竖立,这才想起老祖宗。
大浪淘沙,尘埃落定,才有了眼前这尊帖木儿塑像。
(帖木儿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