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沙溪古镇(上)

还在丽江老马就一再提醒,回程路过剑川,去看看沙溪古镇。剑川有名,因为那里有个阿鹏,电影《五朵金花》的主角。剑川有五大古镇,沙溪位居榜首。去年老马曾在那里逗留一周。他说,是他见过的茶马古道上最有味儿的商镇。

一早,直奔剑川。中午来到沙溪。这里已经走出横断山区,植被丰茂,人口稠密,气温到了23度。路边,一畦畦盖着塑料薄膜的秧田,油菜花丛密。

沙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试点区。也确实热闹。我们到来,正逢赶集。人流裹挟着摩托车、拖拉机。街道两侧商摊拥挤,穿着各色民族服装的百姓拥来挤去。躲开镇口集市,走进沙溪。

沙溪古镇,地处大理白族自治州,是有千年历史的古村落。走进这里的“寺登街”,一位本村的导游告诉我,唐宋以来,这里就是茶马古道的转运站。怎么叫转运?内地的茶叶、丝绸、瓷器运到这里。一条路向北,经西藏、尼泊尔走进印度;一条路向南,经腾冲、瑞丽进入缅甸,这里就成了商品转运的基地。基地就要有基地的格局。他告诉我:眼下的这条古街是他们的先祖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有六百多年。这里古建筑多。文革中受到损毁。这些年旅游开发,有不少外国人来到这里,引起国际社会注意。

2000年,瑞士联邦理工大学的雅克·菲斯纳尔博士向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WMF)申报沙溪寺登街为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同年8月,古镇政府与瑞士联邦理工大学签订了备忘录,共同组织实施沙溪寺登街抢救工程。分工:“老外”们引资修复道路、古桥、公共设施。当地百姓按照古代风格,修复各家的院落。前一任街长经过4年努力,东寨门、南寨门的复兴工程刚刚竣工。我们到来,这一任街长正在组织修复大戏台、兴教寺。

看得出来,他们的修复很认真。挖开的每一块石头都有编号,工头告诉我,他们有施工三原则:1,尽量使用原来的材料;2,尽量使用传统工艺;3,确保每一块石头回归原位。

走在寺登街,青石的路面,齐整的巷道。两侧古香古色的民宅,石墩把门,檐牙高挑,大门雕刻着楹联。看看刻着什么?“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不是很熟悉。再看看四周,有老人坐在门前说话,孩子们聚在一处玩耍。从门缝看进去,汉字题图的影壁,繁盛的盆景栽花,杨柳依依。我想起了孟浩然的五言诗《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哪里像是少数民族村寨,分明是纯正的古典儒家村落。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里有条古巷,巷口一座气势恢宏的牌楼,正楷雕书“三家巷”。

引起我兴趣的不是楷书的雄浑凝重,不是牌楼的雕工精细,而是最后的落款:仿宋小楷,“大中华民国元年”。我不由肃然起敬!想想看,前一轮的辛亥年,2000年的专制制度落下帷幕,中华民族有了自己的民国,这是开天辟地的记录。

   从匾额看,当年的主人不仅富有,而且见识新潮,否则何以武昌起义当年,远在西南边陲的箭川就能得知?而且勇敢的题下“大中华元年”。

 “三家巷”现在的主人姓欧阳,一个年近60的老汉。我们走进去,主人正在躺椅上休息,音响播放着流行歌曲。正房居然是塑板吊顶、磁砖铺地。使这个古意十足的老宅,显得有些滑稽。主人很热情,邀请我们坐下喝茶。他告诉我这个古巷曾住有欧阳、陈、杨三姓大户,都是儒门子弟,以诗书耕读传家。经过文革的动乱,杨家、陈家已经搬走,如今只剩下欧阳一家。杨家、陈家的旧宅,年久失修,多已坍塌,他家的老宅还基本保留原貌。  

审视院落,房檐高挑,屋脊黑瓦,很有气势。左侧的厢房后山墙封死,做了厨房、仓库,有一间在用来养猪。院子大,足有200平米,茶花红艳,盆景青翠,墙角攀爬着藤蔓,院墙足有3米多高,古砖砌就,古瓦盖脊,可见当年的气势。

最完整的是正房。正房两层,底层青石铺地的廊道,木柱支撑。二层无廊,向前探出。全木结构,木门、木窗、木柱,不仅格局大,而且描漆雕刻;有飞禽走兽,有香草花木,精致的让人不忍触摸。主人告诉我:剑川的木雕名气大,坊间说“丽江粑粑,鹤庆酒,剑川的木匠天下走”。

这里的木雕,不仅遍布门、窗、斗、拱,而且遍布各类家具。屋子里的桌椅、茶几、屏风、衣柜无不精雕细刻,很多还镶嵌着大理石,说不出的尊贵。

欧阳老人看我认真端详古屋,告诉我:这里的建筑,多为百年以上。当地百姓称为:“三坊一照壁”,“四和五天井”。现在老屋不多了,原来的大户人家多已迁走。这些年,孩子多了,老屋院子里又盖新屋,已经没了过去的风格。他家的老屋也有变动。前几年一个香港富商在他家住过一段,想买下来修复,去年还邀请欧阳老人去香港住了几天。他说,香港很热闹,住不惯,没这里清静安逸,他的老屋还不想卖。

我所以反复赘述沙溪的古建筑。因为它们太精致,太富丽,太古老,我被深深的感动。我被感动还因为两位中国建筑史的大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他们以毕生的精力,走遍大江南北,收集中国的古建筑,绘成图,著成书,成就了《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图典》。抗战期间,他们在昆明教书,到这一带考察,曾为这里民间的“三坊一照壁”,“四和五天井”欢呼。我以为更应该感谢当地的白族百姓,正是因为他们的保护,我们还能看到如此完整的古典民间建筑。

其实古建筑,靠一篇游记说不清。在此,我尽量多发几张图片,希望能给你们更形象的认知。我感慨,还因为我的家乡山西晋东南,那里有太多的雕砖镂瓦,高大辉煌的古建筑。只因为离北京太近,执行中央文革精神不走样。文革初年,短短几个月,大批古建被红卫兵小将破除了“四旧”。

copyright© 郭五一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