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虎跳峡大峡谷 2004年3月30日

一早,走上街头,穿着各色民族服装的人流,香市已然苏醒。虽然已经贵为地区首府,仍掩饰不了历史的痕迹,现代化的大街上跑着母猪和小狗。

    走出市区,平坝开阔。这里的坝区是藏族人的地盘,历来由藏民打点。成片的藏宅,一排排晾晒青稞的木架,百姓已经开始春播。也是藏民族的传统,农活多为妇女劳作。

离开平坝,走进东环线。不远有白水台,奇幻:上午十点,阳光斜射,远远的一座山,悬挂着一片洁白。开车过去,竟是一层层雪白的梯田,镶嵌在半山。溪水跌落,千万道瀑布叠加。阳光下,晶莹刺眼。

路边有说明:白水台,因为千百年,水中碳酸氢钙沉淀,形成乳白色沉积,覆盖地表,成为泉水台地。纳西族胜迹,纳西文化的发源地。相传11世纪,纳西族圣人丁巴什罗在白水台灵洞清修,创纳西文字,写东巴经,在此地传教。丁巴什罗被后世奉为东巴教祖师。白水台被后世奉为东巴道场。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当地民族到白水台祭祀奉献。白水台成为旅游胜地。

白水台漂亮。叠加的山体,温润如玉,层层建构。溪水流下,有如花瓣轻摇,银环滚动。难得,坡顶有石刻,记录古人七律诗一首:

五百年前一行僧,曾居佛地守弘能。

云波雪浪三千垄,玉埂银丘数万塍。

曲曲同留尘不染,层层琼涌水常凝。

长江永作心田玉,羡此高人了上乘。

诗末题“嘉靖甲寅长江主人题释哩达禅定。”什么意思?就是明代嘉靖年间“长江主人”作诗,纪念500年前北宋中期,东巴祖师在此地修行传教。

 白水台美,更美的是附近的彝族村寨。从白水台下望,两山回护,一道平缓的山坡,一座小小的村寨。

拥挤的民宅,木顶、木墙、木门,日晒雨淋,黑黝黝的外貌。篱笆伴着翠绿的芭蕉,点点金黄,蒲公英夹护着小道。有老妇缓缓而行,袅袅炊烟,鸡鸣犬吠,薄雾飘摇。周边是农田,有老汉驭牛耕地,姑娘随后点种,牛犊跟着欢跑。好一座古香古色的彝寨,农耕文明的活化石,我们不停地拍照。

正忙活,寨子里走出十几个盛装的彝族姑娘。迎上去询问,她们正赶往景区。盛装因为她们是业余模特。细看,黑色的斗篷,绣着华丽的图案。胸前缀满银片,色彩缤纷的上衣。五色长裙,浅蓝的绣花鞋,镶着金边。姣好的容貌,透着青春靓丽。还真是模特,碰上了就是有缘。老马、老许拉过姑娘们拍照。还真有点职业素质,懂得配合。只是一个劲的说:“钱,钱”,“拍一张五元”。

西部开发,是个两难。一路走来,旅游者、旅游公司都在强调保护原生态文化。可当地百姓不喜欢原生态,他们渴望改变,渴望挣钱。特别是青年,旅游不仅给他们带来了财富,更开拓了眼界,他们的心已经飞出大山。原生态的农耕文明正在消逝,香格里拉在变。

14点,远远地看见哈巴雪山与玉龙雪山。此地相传:远古,中原百姓不信天帝。天帝怒,派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兄弟,在此地看护,防止金沙姑娘东流。两座雪山轮流值班,一日哈巴雪山睡着,金沙姑娘趁其不备,从其脚下夺路而走,从此灌溉中华沃土。天帝发怒,挥剑砍下哈巴雪山头颅,哈巴雪山成为平顶。

     平顶山常见,难得一见的是:平顶山前一片巨大开阔的高坝,高坝顶部,一条从北向南,一贯到底的巨大裂谷。探头下望,长风凛冽,远远的谷底一道激流,有标牌,虎跳峡大裂谷。

千百年前,不知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两大板块如何在此对撞,又如何扭曲挤压,升成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并留出一道窄缝。我们沿窄缝下行。崖壁相对,沉蕩荡延绵十数公里。从半山下望:千米之下雨雾飘飘,一道窄窄的江流。紧要处一块巨石把住江心,江水从两侧强行挤出,水声咆哮,白浪翻卷。最窄处,宽不过50米。传说有猛虎跳到江心巨石过江,故名虎跳峡。有路牌,标明相对垂直高度1500米,有小路曲折通向谷底。 

虎跳峡南岸玉龙雪山,海拔5596米,北岸哈巴雪山,海拔5396米。全长17公里,垂直高差3900米,是世界最深的峡谷之一。如此奇景,险不可言,美不可述,赋诗记录。

 《金沙江虎跳峡纪实》

雪山围高坝,坝顶大裂痕,

垂直五千尺,谷底大江奔,

“金沙”行至此,冲出大山门,

从此东流去,铸我中华魂。

     17点30分走出峡谷前方松原桥金沙江至此一个大转弯,从此东流。我们已走出三江并流。

   此时,夕阳西下。玉龙雪山前粉嘟嘟的一面大湖。远眺,渔舟唱晚,水鸟嬉戏,周边集聚着数不清的村寨,一派温柔。

copyright© 郭五一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