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诺门罕战役展览馆

上午参观了海拉尔二战纪念园,稍事休整,急匆匆奔向呼伦贝尔草原。去草原干什么?那里还有一处展馆,讲述着另一个故事,日苏诺门罕战役。告知我们:海拉尔要塞的起源。 

越野车穿行在呼伦池、贝尔湖畔。这是真正一望无际,齐膝盖深的草原。不可思议的是,无际地湖岸,丰茂的草场,竟前不见村庄,后不见车辆,甚至见不到一棵树。只有稀稀落落的牛群,蓝天下,游荡在天边。走了大约两小时,远远的草原深处,一条大路,黑亮亮,平坦坦,直通孤零零的一座建筑。走近,诺门罕战役纪念馆。 

我知道诺门罕战役是在文革。那时住校,从图书馆翻出一套全国政协出版的“文史资料”,70多本,其中有对诺门坎战役的介绍。文革后期,不知什么原因,出版了一批“内部书籍”,其中有《朱可夫回忆录》,我又一次更详细的了解了“诺门罕战役”。近50年过去,现在真正来到历史记忆的身边。

一座大门,一座堡垒型的现代建筑,清冷冷,荒草中几辆损毁的坦克,一个中年人看守,没人参观。

他告诉我们,我们是今天的第一批游客。旅游者大多去了海拉尔、满洲里,那里是城市。来这里的人很少,每天也就是十几二十个,门票每人20元。

我们将车直接开到展厅门口。一片广场,一座门型雕塑,挂着一口大钟,有百灵鸟飞过。按喇叭,有管理人员走出,领我们走进展馆,打开电灯,一看只有我们三人,表示随便看,不跟随解说。

阔大的展厅,华丽的装饰,丰富的展柜,逼真的雕塑,现代的声光效果,一面墙的巨型油画。可惜空着,没人参观。

我曾经自驾穿行俄罗斯大地,两度走进俄罗斯远东地区。只在俄蒙交界的恰克图,见过对这场战争的纪念:一座炸毁的教堂,几辆日制、苏制的坦克,几块露天的展板,有图文介绍,就是全部。要知道,恰克图就是那场战役的苏军指挥部。

苏联已经解体,绝大多数俄罗斯人,对60年前的这场战役已经淡漠。我所以做这样的判断,因为恰克图那片纪念广场已经荒草凄凄,残损不堪。我想,在这个世界,也许只有这里,才有对那场战役“最虔诚,最认真的怀念”。

展览果然详细,从“九一八”事变到“张鼓峰事件”,再到诺门罕战役,直至苏军解放东北,有大量的史料和实物照片。

来之前我做过些案头准备,也查了相关网页,对那场战役,还真有不同记忆,大体有两种。主流说法来自《朱可夫回忆录》,也是眼前展馆的根据。

诺门坎战役是世界战争史上最早的大规模立体战争。1939年4月爆发,历时135天,双方投入兵力20万,火炮500余门,飞机900余架,坦克上千辆。战争中双方死伤60000余人,苏军损伤9000余人,日军损伤54000余人和大量武器,被日本史学家称为“日本陆军史上最大的败仗。”

还有一种说法,源自日军的统计。此役苏军伤亡25000多人,日军伤亡18000多人,只有苏军的3/4。

历史说法差异很大,无从查证。但有一点可以确认:诺门罕战役结束,日苏签订了《诺门罕协定》,停止了双方在中国境内的边境战争。从此日军战略南移,使苏军可以把远东的兵力抽向欧洲战场,对战胜德国法西斯有巨大的意义。

战争真相如何?日军是否因为此役而修改了战略方向?苏军又是否因此役锻炼了部队,发现了统帅?都可以再议。但有一点是清楚的,1941年4月,在诺门罕战役结束两年后,日苏签订了《中立友好条约》,“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事实上承认了满洲国,停止了对东北抗日联军的支援。如此重要的历史事件,这里没有阐述,没有记忆。

    再看看展馆的主题:“苏蒙和日满之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是吗?1905年的日俄战争是否也是反法西斯战争的前奏?围绕中东铁路的日俄摩擦是否都是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两个新兴的帝国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意掠夺,难道仅仅因为二战就有了进步意义?好好想想,诺门罕战役究竟谁是最终的受害者?难道外人在我们自己家里打架,还要我们自豪?无悔无怨?

站上展馆的高台,可以见到哈拉哈河堤岸,那边是蒙古。中国在抗战时期,那里法理上属于中国。想想看,73年前,那片中国的土地:牧人高歌,牛羊遍野,风吹草堰。突然,战争来了,坦克、大炮、成群的飞机,战火摧毁着古老的家园。民国继承来的中华基业,因为种种说不清,也不许说清的原因,被苏俄霸占。

二战结束已近70年,当年的胜利者苏联已经解体。中苏关系早从热恋转到冷战。如今更是不冷不热,完全没必要为苏联的背叛保守秘密。可为什么还要遮掩?又究竟要遮掩什么?

我在参观的过程中和解说员探讨这些问题。他说,这里来的人少,特别是年轻人,都是看热闹,没人这么认真分析。

我失语!难道办展览不就是为的让后人明辨是非,引起思索,永远记忆?

二战结束已经68年,两代人过去。可扩军备战停止了吗?战争正未有穷期!为什么?就是因为人类太容易混淆历史,太容易忘记!  

如今,人类越来越达成一种共识:世界进步不仅取决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更取决于自由价值、公民意识和民主制度的建立。而这一切的实现,首要是树立自由价值和捍卫人权!

如今的日本已经走向民主社会,俄罗斯正在民主和专制两种选择中涡旋,我们呢?

copyright© 郭五一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