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中俄边境的思考 2012年7月12日

上午,按照彼得霍娃大婶的指点,开车走向边境。

一片丘陵,一条碎石路穿行半坡。坡底是界河。那里有牛群,百草丰茂,鲜花朵朵。向上,汪洋恣肆的油菜,把蓝天大地切割。那是浓重油彩的交合,黄色明亮喜庆,绿色脆嫩鲜活,巨大的云影在黄绿相间中移动,生机勃勃。

一路拍摄,一路欢歌。女士们走进花丛采摘,手持火红的山丹丹,站进齐腰深的花丛,摆出各种姿势拍照,像十几岁的模特。四个平均62岁的老人,竟陶醉在这七月的花田景色。

《北极油菜花田》

明黄翠绿一剪裁,桃源梦断此徘徊,

谁道七月春光尽?北极黄花遍地开。

中俄边境美吗?美的灵魂出窍。可恰恰是这大美,“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怎么讲?中国、俄罗斯都是有悠久历史的大国。可中俄交界不过近300年的事情。确切点说,480年前,俄罗斯才从莫斯科公国脱胎,之前不过蒙古金帐汗国的附庸。对当时盛极一时大明王朝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撮尔小国。

可俄罗斯了得,一出生就继承了蒙古帝国的扩张习性。短短150年,一路狂奔的来到了贝加尔湖。这下,和当时的大明朝有了交集。可也只是互相知道,够不上紧密。

又是50年,1689年,俄罗斯不断东侵,和清王朝有了实质性接触,打了一仗,“雅克萨战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回确立了以外兴安岭和贝加尔湖为界的正式边境。

有了边境协议,并没阻止沙俄的东侵。随着清王朝的衰落,沙俄崛起。1850年以后,沙俄武力侵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制造了庙街惨案和江东64屯惨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200年不到,尼布楚条约确定的边境,向中国境内后退了200万平方公里还多,确定了这一带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中俄边境退到了眼前的恩和。

想想吧,200年,丢了2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该有多少苦难,多少杀戮。中国百姓称沙俄为“罗煞”,就是魔鬼。是不是“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其实,恩和一带的发展,不在边境划定以后。19世纪中期,这一带的中俄边境依然模糊,可发现了金矿。一时不少俄罗斯人抱着“一夜暴富”的梦想,深入额尔古纳河南岸。同时,淘金热也吸引了大批山东、河北的百姓闯关东。这里开始有了开发,有了村镇,有了政府管理。待淘金热散去,大部分俄罗斯人回归,一部分俄罗斯人娶了中国媳妇或嫁了中国工人,在这里安家,就有了恩河俄罗斯村。

 1900年,有了《中俄北京条约》,划定额尔古纳河为界河。但当地人并不遵守,很多俄罗斯和中国人家族,家人分在额尔古纳河两侧,人们自由越境。不得已,清朝政府沿额尔古纳河100多公里的边境,建造了18座哨卡。被边民称为,“一卡,二卡”直至十八卡。随着历史推移,哨卡大都损毁消失,眼前只剩下七卡、八卡、九卡,因为有边民居住,留有历史的痕迹,成为旅游景点。

12点,我们来到七卡哨所。这里有一处高地,有瞭望塔。塔下,有白色石头砌出的口号:“强能固防,敬业奉献,乐观充实。”是边防军的口号。

这里有一座雕塑。红色塔形的基座,一支56式苏制冲锋枪,重叠着金色的镰刀斧头。我不知这是谁人创作?也不知创作在什么时候?但这中共党的标识曾是对岸国家的标识,在这个时候屹立在我国的边境,而且题字“革命责任”,不知想说明什么?

一个年轻战士换岗,我上前询问。他告诉我:他是呼和浩特人,汉族,入伍一年,一直在这里守边。看得出他很敬业,也很警惕。我举起照相机,他迅速躲开。表示,可以为雕塑拍照,但不可以拍他和雕塑的合影,可这又是为什么?

坡下是七卡村。看得出,顶多十几户人家。彩色铁皮的屋顶,大大的院落,长满蔬菜鲜花。这里有饭馆,边民已在做旅游生意。村边是营房,村外向西有铁丝网,网外是界河。

这里的河床平平坦坦,河水流过,在草原上画着圆,一圈圈,一折折。从高地下望,水光潋滟,芦花荡漾,有水鸟嬉戏,好一派平和景色。

回到恩和已是满天星斗,村里酒吧正在营业。不可思议的是,在这边境小村,居然卡拉OK轰鸣,霓虹闪烁。

耐不住村里的繁闹,信步来到村边。一片水面,一片沼泽,静静的。那沼泽的远方是额尔古纳河,那里是边境,我们刚刚经过。

我想,我们其实很难搞懂什么是国家,什么是祖国?很难搞清什么叫“良禽择木而栖”?什么叫“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老子因为“大道废,有仁义”而西出函谷关。孔子也说,大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看,圣人以为,“道”才是祖国!

中俄边境,在我的一生中,有一个从平和到不平和,直至战争前线的起落。30年的时间,曾经的社会主义楷模变成了“修正主义”,湮没“中苏友谊”歌声的是“珍宝岛”的炮火,国家在利益的扭曲下变幻,百姓徒呼奈何!

眼前的这道边境,住着平和的边民,住着彼得霍娃大婶一家。对岸住着同样平和的彼得霍娃大婶的亲人。他们经历过战争的摧残!经历过“主义”的变幻!住在这里的人,没人愿意对抗,所以这里叫“恩和”(蒙语和平)。

可国家呢?

copyright© 郭五一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