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罗斯大,可俄罗斯族,在中国是少数民族。少到什么程度?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15,393人,分散在黑龙江、内蒙、和新疆伊犁河谷。眼前的恩和俄罗斯乡最集中。
我一直以为,中国的俄罗斯族大都是白俄的后代。可我们走进恩和,在一个俄罗斯姑娘带领下,误打误撞,却住进了一个红俄后代的家庭,听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
彼得霍娃,纯粹的俄罗斯血统。81岁,微胖的身躯,1米60的个头,满脸沧桑,扎着头巾,做事风风火火,很典型的俄罗斯大婶。可一说话,一口地道的大碴子味,很有点东北大妈的劲头。健谈,也愿意和我们交流。一看就是个有故事的人,我们亲切的称她彼得霍娃大婶。
彼得霍娃大婶局气,投资开了家庭旅店。旅店刚竣工,原木的外墙,原木的桌椅,纯木板的内墙、地板,钩花的窗帘,一股浓郁的松香。墙上挂着俄罗斯油画,有彼得霍娃一家的照片。旅店有六间小客房,整齐的被褥,干干净净,窗台摆着花朵。从窗户望出去,后院是绿莹莹的菜地,畦埂上开着鲜花。巧了,我们是第一批来客,受到最热情的欢迎。问到价格,大婶爽爽快快一口价,100元一间,图个吉利,便宜的出乎想象。
彼得霍娃大婶热情的帮我们安排食宿,她告诉我:恩河村是俄罗斯族聚居地,但纯粹的俄罗斯血统已经不多。就是有,也大多是七十、八十岁的老人,基本都是老太太,已经没有纯粹俄罗斯血统的老头。这里的俄罗斯居民,大多数是第二代、第三代、甚至是第四代移民,基本是混血。而且越往后俄罗斯血统越少。虽说大家都自称俄罗斯族,从外表已经很难看出。
在我的询问下,她告诉我:这里的俄罗斯族,特别是老人,很多人仍信奉东正教。文革,村里的教堂和教会组织被取缔。没有人宣讲教义,信徒也不读圣经。但村民生活仍保留了很多东正教的习俗。会在家中供奉圣像画,墓地的装饰也是东正教风格。特别近几年,开发旅游,村里修了东正教教堂。每逢东正教宗教节日,大家举着圣像,载歌载舞,已经成了旅游项目。
这里原本是白俄聚居的地方,来源主要是两个时期。一是沙俄时期,原俄罗斯中东铁路的职工。日俄战争失败流落到此。再有就是十月革命,为躲避布尔什维克的屠杀逃到这里的贵族。赫鲁晓夫时期,不少俄罗斯人返回故土,大都在对岸的远东地区,现在的恩和村也就4千余数人口,俄罗斯族占一半左右。
但彼得霍娃一家不是白俄。她告诉我:她的父亲原本住在莫斯科,受过大学教育,是前苏联克格勃的侦察员。上世纪二十年代,化妆潜入这里执行任务,主要是针对日本关东军。1932年,被叛徒出卖,牺牲。从此,一家流落在此,家道中落。彼得霍娃是遗腹子,没见过自己的父亲,她谈到自己的父亲很难过。用前几年的话说,她是烈士后代。
彼得霍娃姊妹三人,都在中国长大,经历了那个时代每个中国人都经历过的苦难,而且更甚之。用她的话说,她小时候不仅日本孩子欺负她们,朝鲜孩子欺负她们,连中国孩子也欺负她们。她9岁就给中国富人当仆人,帮人家看孩子,15岁就到面包房打工。
小时候这里有俄语学校,但没钱付学费,读不起书,只能站在门外偷听。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曾找到她们一家,并证明她们是烈士子弟。她的母亲和两个姐姐都回到苏联远东,她嫁给了一个山东汉子,留在了中国。
彼得霍娃的老公公也是抗日志士,抗战时牺牲。她的老伴、大伯都曾是中国军队的情报人员,可以说,是中俄两个革命家庭的结合。
解放初期,她的老伴在铁路系统工作。这里土改,有钱人的财产都分了。她有了自己的土地,养了5、6头牛。那时物价低,一斤肉才5毛钱,日子好过。可好日子没过多久,就来了互助组、合作社,土地又被政府收回。困难时期,老伴被遣返回村,没了工资,日子越来越难过。文革中,这里打苏联特务,整死不少人,老伴也过世。
她有四个孩子,三男一女,都已成家,大点的孙子已经工作。现在跟着小儿子刘金贵一家生活。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多民族家庭,彼得霍娃是俄罗斯族,她的小儿子刘金贵(俄语名巴夫列)汉族,刘金贵的妻子萨仁是蒙古族,小孙子有着三个民族的血统。
尽管多民族,仍可以感觉出俄罗斯传统最浓厚。她的儿子刘金贵40多岁,整天开着摩托车四处转悠,吃吃喝喝,交朋友,美其名曰“拉客源”。平时在家里看不见,却是一家之主。儿媳萨仁从彼得霍娃那儿学会做列巴(俄式大面包),负责自家的列巴店,生意不错,也就顾不上旅店。彼得霍娃把姐姐的女儿娜达莎从河对岸叫过来帮忙,管理着这家旅店。
彼得霍娃大婶忙,不仅要打扫卫生,还要采购、做饭、照顾小孙子,还得不断地向我们介绍这里的风土人情。她说,这几年好了,开展旅游,生活有了提高。文革时和苏联的亲人断了联系,现在又接上了,经常来往。
前年,她在外孙陪同下去了趟北京,找到俄罗斯使馆,说了她的情况。使馆找到了她父亲的档案,给她发了抚恤金,恢复了她和她的孩子们的俄罗斯国籍。她说她不回俄国,她在中国生,中国长,中国就是她的家,这里就最好。现在,中国政府每月给她550元低保补贴,逢年过节领导还来探望,看病也有了医疗卡。特别是有了这家小旅店,收入很好,有了盼头,哪儿也不去。
她说,这边有这边的问题。这几年盖旅店拉了饥荒,家里人手少,很辛苦,但还是比那边强。那边,苏联解体后治安不好,官员贪腐,欺压百姓,人心乱了。她的一些亲人都到中国做生意。但她的儿子刘金贵想过去,到那边开饭店,据说那边好赚钱。
彼得霍娃大婶的俄罗斯饭菜做得地道,自家的列巴,自家的牛奶,自家的蜂蜜,自家制作的香肠、蓝莓酱。特别是面包干,又香又脆。
她告诉我们,恩和风光秀美。离这里不远是中苏边境,那里有哨卡,从1卡到9卡,长50公里,有最美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