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走访甲居村 2004年11月7日

    清晨,躺在床上。窗外,喧嚣的水声,青蓝的月光。经不住诱惑,驱车走进金川河谷。

11月的川北,天亮得晚,河谷两侧巨大的山峰,遮蔽着天光。摸黑来到一处高地。点上一根烟回望:前方,黑压压,乌突突,巨大的阴影,浮载出一线墨蓝的星空。星空下,水声喧嚣,隐隐一条山溪奔腾。左侧山脊迎着月色,一脉蜿蜒,深灰中透着凝重。右侧山脊,一牙弯月,泛着精光,幽艳清冷。月色颠倒了视觉,近旁的坠入黑暗,高远的转为清晰。滋润着月光的爱抚,雅拉神山悄然半空。方寸内,星光灿烂,雪岭矗立,天地无声。

      8点半,天大亮,驱车奔甲居古村落。

甲居,大名鼎鼎,位列中国最美六大乡村古镇,国家4A级景区。不过这是2016年的事情。我们2004年来到这里,还没有这许多光环,也因此没有柏油公路,没有景区大门,没有彩旗飘飘,没有音乐轰鸣,更没有挤在一起争抢客人的村民。一条小路,颠簸崎岖,静悄悄,开上甲居西坡的山口。

“甲居”,藏语是百户人家村落。可我们来时,挑夫告诉我,全村40几户,200多人,散落在近千米宽的山坡。

这是一个从大金河谷层层攀升,直到卡帕玛峰脚下的村落。上下落差超过千米。陡峭的山坡,浓密的树荫,掩映着一幢幢藏式碉楼。井然有序,高低错落。民宅一般三四层,顶楼是堡垒型四角建筑。也有五角型的,多出的一角供奉神灵。堡垒用石灰刷白,青灰勾边,白顶、白墙、红门窗,勾着黑边,用当地藏民的话,给房子穿衣戴帽。 

    我们来时,正是阳光初上,打上山梁,村寨沉浸在东山的阴影。眼看着阳光移动,眼看着色彩变幻,眼看着村寨徐徐苏醒。鸡鸣犬吠,袅袅炊烟,轻云浮动。

观察藏宅四周,向日葵金黄,萝卜花青白,油菜花翠绿,秋梨树猩红。用长焦镜头巡视,门楣窗棂油漆彩画。楼顶玉米金黄,屋檐辣椒猩红,窗台鲜花朵朵。

9点40下山,村里不能开车,我雇了个挑夫导游。挑夫阿热,嘉绒藏族,三十六岁,个不高,蛮精壮,汉人装束。阿热一家四口,两个女儿。大女儿在县城读高中,小女儿在乡里读小学,有四亩田,仅够糊口。前些年开的山地,今年按政策全部退耕还林,收入主要靠贩卖水果、山货。离甲居不远有云母矿,他经常下井背矿石,很辛苦。他告诉我,一年下来 除去吃穿仅有四五千元收入。他还要供孩子们上学,生活紧巴巴的。

阿热盼望孩子读好书,能走出大山。他说,村里地少,又没有更多的致富门路,年轻人呆不住。我问他为什么不要男孩,藏民允许多生。他说生多了困难,供养不起,没钱读书,下辈子还得受苦。 

     他告诉我,甲居是聂嘎乡的行政村,村民都是嘉绒藏族。这几年开展旅游,县里扶植,通上电,村民的生活有了改善。几乎家家都有电视,很多家有了冰箱。来的外地人多,并不闭塞。现在的旅游收入:游客进村要买20元门票,归村委会。进户拍照,每人收费两元,归自己。留客住宿、餐饮收入高。可开家庭旅社,要村里批准,大都是干部亲属。阿热讲,这里的年轻人已经大都不信神佛。孩子们在乡里上小学,走十几里山路。上中学要到县城,只能住校。

     他带我们走进一户藏居,村里的富裕户。这家有个女儿夏加戈玛,16岁,初中毕业,见过世面,很乖巧。主动和我们搭讪,带我们参观院落。她的家,客厅墙壁画着白象白马,四周摆满雕刻精细、油漆一新的靠柜、坐床。墙上有像片镜框,摆着家人照片。戈玛指着一张美女照,说是本村的表姐,前几年被选为丹巴美女——石榴花。

丹巴选美,三年一次,在最美的五月,早成了传统。选美有一套程序,每年选出:一名金花,两名银花,五名石榴花。戈玛家的石榴花表姐是六年前选出,上过周小林、殷洁编的选美画册。她告诉我,这里有个村子叫美人窝。历年选出的金花最多。她说,选了金花就可以去北京、成都。她告诉我,丹巴到内地从事文艺工作的女孩就有5000多。

戈玛乖巧,善言谈,是个很称职的导游。很快和我们搞熟。她边介绍情况,边指导我们摄影,看得出,来她家旅游的人多,她对摄影有心得。有意思的是,她主动提出认老马为干爹。飞来个女儿,老马赶紧奉上一支圆珠笔作为礼物。在这山沟里,竟有如此世故的藏族女孩,真是大出意料。可仔细看看,这些参观户的孩子,大都会主动接触游客,要钱、要糖、要物。这里已经开放,新价值、新道德流入,那个质朴憨厚的嘉绒藏族早已变色。

上午11点阿热带我们穿过甲居山口,走进小聂嘎。小聂嘎和甲居仅隔一道坡。没有甲居村大,但集中居住。我们遇到的几户村民,拦着我们收钱,一再声称,不给钱不允许拍照。这时走过一个叫卓玛的小姑娘,主动邀请我们到她家摄影,并表示不要钱。

卓玛家没有夏家戈玛家富裕,但有一个30平方米的磨房,一台电磨。她告诉我,她们家有副业收入。磨面挣不到钱,但挣下的粮食可以酿酒。她妈妈会酿酒,在这一带有名气,有收入。

卓玛在县城上高中,每年要花不少钱,全靠这个小磨房。她说,村里穷,除了旅游,没有来钱的门路。可能接待旅游的只是一部分人。她想毕业留在县城。她说,弟弟还小,过几年也要去县城读书。妈妈希望她回村里帮助酿酒。可山沟里人少、贫穷,卖不出多少钱。她让我尝一尝,问我,能不能卖给来往的游客。我尝了尝她家的酒,米酒,酸甜,很有特色。我告诉她,改善包装,稳定质量,打出嘉绒藏族的品牌,一定会有销路。卓玛很兴奋,她有憧憬。

可我知道,象这样的家庭作坊,保证质量很难。要打开销路,就得扩大投资,改善经营,靠一个小女孩很难实现,她还有很长的路。可这里山大沟深,地广人稀,百姓的消费能力有限,除了旅游几乎没有其他资源,那里是出路?

copyright© 郭五一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