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走向锡林格勒

向北,出了张家口就是内蒙的锡林格勒盟,坐在车上思索:我熟悉锡林格勒源于北京西城区委的插队知青。

1984年7月,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选择了经商下海,在西城区委留职停薪。那时区委有一批插队回城又陆续上大学的毕业生。领头的是后来担任过组织部长的李三友。

三友曾在锡林格勒盟阿巴嘎旗插队八年,也因此为西城区引进一批上山下乡知青出身的干部,我们是朋友。

1985年前后,正是改革开放初期,世事尚未变革,人心已经萌动。内蒙的干部到北京跑政策,知青成了香饽饽。要动员曾经的知青为第二故乡做贡献,锡林格勒盟和西城区建立了友好蒙区关系,大批知青被邀请回第二故乡探亲。我作为北京市信息公司负责人,几度走进锡林格勒盟。那里的大草原开阔的无边无际,朦朦胧胧,很让我心动。  

为什么会有城市青年上山下乡?几十年来一直有争议。最主流的认识,文革中,为了平息红卫兵运动,为了安置城市青年。我以为不尽然。事实上,公开呼吁城市青年上山下乡,几乎是伴随着新政权产生,文革前已然形成运动。文革中,1968年,毛泽东再一次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很有必要。”形成了极大的社会压力。全国1600万城市青年被压迫着走向农村和边疆。

1968年11月,受这股大潮的裹挟,我来到云南西双版纳关坪农场。那里有着中国最大的热带雨林,最多的野生动物。有着近5万来自北京、上海、重庆的知青。

因为是知青,对全国的知青命运也就格外关心,我一直关注着内蒙。不仅因为那里有我的中学同学,更因为同病相怜,同气相求。

那时内蒙的知青和云南的知青大体相同。都是有30多万,分为军垦兵团和农村插队两部分,内蒙是放牧。

其实认真思索。从文化历史的角度看,上山下乡既不符合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中国人自古尊师重教,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士农工商,士为四民之首。马克思主义更是舶来品,是被有能力接触西方思想的知识分子引入。苏联在中国推动组建列宁主义政党,也首先找到陈独秀、李大钊这样的大学教授。那时党内的中坚力量是留法、流苏的青年学生。有学位,有知识是光荣,是见多识广,掌握真理的象征。

知识分子被打入另类是毛泽东掌权以后,特别1941年延安整风。这一阶段毛发表了《反对本本主义》,《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等文章,在批判知识分子理论不能联系实际、缺少实事求是精神的同时,走向另一个极端。提出:“许多所谓知识分子,其实是比较地最无知识。工农分子的知识有时倒比他们多一点。” :“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

毛进一步提出改造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那个时期党内公开倡导的价值标准是“越老粗越光荣”,大批受过教育的城市女青年被组织强迫嫁给农民出身的老干部。并且逐渐把读书、学历与资产阶级挂钩。

此一认知过程,起源于延安整风,延续到解放。1955 年 9 月,毛泽东就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 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拉开了全国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序幕。更重要的原因,1957年,全国爆发反右运动, 300万民国培养的知识分子,几乎全被打入另册,知识分子成了右派的象征。读书无用,知识越多越反动,一时泛滥。事实上,文革中的上山下乡,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青年学生自己主动提出,主动行动。那是长期误导的结果,内蒙的知青那时走在前头。

其实,往细了想,这是一股思潮,是对近代西方文明引进中国的反动。从列强打开中国大门的那一刻,就风起云涌。天平天国是第一个高潮,义和团是第二个高潮。延安整风批判“言必称希腊”是萌芽,直至第三个高潮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此一思潮的根源,经过文革的巨大创伤,至今没有得到清算,仍在暗流涌动。最悲哀的是,那些站在前列,激烈反对现代文明的老人,很多就是当年红卫兵出身的知青。

当代人说:知青是被耽搁的一代,这种说法我不赞同。不是被耽搁,而是被误导,被洗脑,很多人至今没有清醒。正如世人评价:不是老人变坏了,是坏人变老了。

13点,GPS显示已上升到海拔1300米,我们已走入内蒙古正蓝旗。

这一带不陌生,在近20年的时间里先后5次走过。最后一次是两年前,可眼前的景象还是让我吃惊。内蒙变了!几乎是一年一变,最醒目是它的公路。

1986年夏天,我第一次走进锡林格勒。那次是代表西城区和阿巴嘎旗科技转让。那时路窄,都是沙石路。有的地方路基沉降,干脆从草场压过去。从北京出发,上坝要整整一天,住在张北县。第二天再一天颠簸,傍晚才到锡林浩特。

两年前经过这里,已经开始修路,车辆明显增多,正是雨季,拉煤的载重车,把漂亮的等级公路碾压的开膛破肚,内蒙居然有了堵车。当地干部告诉我,这里地下有大煤田,有多种矿藏,政府在向全世界招商,抓紧修路。

如今再来,天高了,气爽了,北京直通锡盟的高速路已经竣工,正在做最后的修饰。一路,拉煤的载重车排着队,司机告诉我,如今到北京也就半天时间,锡盟走上了康庄大道。

copyright© 郭五一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