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看守北极村的人 2012年7月7日

(黑龙江)

清晨五点,坐上黑龙江的河堤。

昨夜11点天黑,对岸俄罗斯境内雷鸣电闪;今晨三点天亮,却找不到东升的太阳,高岗薄雾大江东去。

看看,对岸俄罗斯境内:自然的水面,自然的江堤,自然的天涯芳草,自然的松林峭壁。一眼望去,十数公里一派沉寂,没有一丝人的踪迹。

再转头看看这边:江面,观光码头排列着十几艘江轮,几艘改为观光餐厅,有渔船撒网。堤岸,一色的水泥护板,几座大小不一的广场,错落延伸的建筑工地。

一边在大干快上,一边在静静的观望,当中,黑龙江不舍昼夜的奔腾。

我和许天宁走上河堤。这里就像个大工地,虽然才凌晨五点,水泥搅拌车已经大声咆哮,沿江一线已然开工。 

三年前,这里也在建设,不过是县乡政府的小打小闹。那时也有北极广场,但没有现在的规模。更没这延绵十几里,连接着一座座牌楼,一排排建筑的沿江大道。

原来素朴凝重的江堤有了“九龙戏日”,有了“三面观音”,有了背着“乾坤袋”的布袋和尚,有了弥勒佛脚下的“乾隆通宝”(铜钱)。中国人正在以自己特有的价值观,装饰这十里堤岸,到处可见金钱和代表金钱的吉祥物——元宝。

这里已是省政府的开发重点,省旅游局提出:“南有三亚,北有漠河”。有了如此宏大的目标,自是人多,钱多,热热闹闹。热闹的还有灯杆上的彩旗标语:“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构建和谐美好家园。”“树立婚育新风尚,建立和谐新农村。”……原来省计生委正在这里开会。可在这地广人稀,也就千数人的小村,计划生育会议,除了吃喝玩乐,能有什么意义?

北极村可玩儿得多,但大都是人工建造,没有兴趣。我决定拜访一个老熟人,刘大爷。

刘大爷。北极村土生土长,76岁,很健谈。

三年前来这里,曾和老人喝酒聊天。他告诉我,老伴儿去世五年,儿子、孙子都搬到了县城。他舍不下这方土地,一个人留在这里,住着三间凌乱的小屋。

他告诉我,漠河并非从来寂寞。其实这里开发的很早。清末,离这里不远的胭脂沟发现了金矿。来了周围几个国家的淘金人。那时这里是江上驿站,就叫漠河,归呼玛县管理。

满蒙时期,日本人在这里修了飞机场,建了发电战。江边有个很漂亮的二层小楼,那时叫俱乐部。日本人在这里采矿、伐木。老人说,那时日子好过。后来苏军来了,拆走了发电场。1958年,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水,飞机场冲毁,漠河衰落。

刘大爷老家在河北献县,1946年出生。上一辈老人逃到这里,正赶上解放。那时这里,山里有山货,江里有鱼,晚上狍子会跑到屋里。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社会秩序好,这里富裕。那时上中学,要到千里外的呼玛城。

1961年,刘大爷初中毕业。因为父母身体不好,只得还乡。那时初中毕业就算知识分子,到公社当了会计。那时的公社大,下辖漠河、北红两个村,相隔百十公里。太远,照顾不了家,只得又回村种地。

那时这里富裕,地多,每人能有几十亩地,每亩地能收2、3百斤麦子,那时麦子一毛七分钱一斤。冬天还能伐木挣钱,合下来,好的年头一个工能挣两块多钱,差的年头也能挣一块多。一个壮劳力一个月有五六十元收入,比城里吃商品粮的干部都好过。

困难时期,这里建林场。河北、山东逃来不少盲流。1966年,我跑回老家娶媳妇,我已经去世的老伴,那时是纺织工人,有工资,人也漂亮,可愿意到这里当农民,这里能吃饱。文革中一家六口,就我一个劳动力,也还过得去。

文革,阶级斗争,凡在伪满时期工作过的人都要交代,互相揭发,互相指责,那些揭发都是谎话,打死了不少人,很多是很好的人。

这里有教会,民国时期当地百姓就信教。1991年盖了教堂,信教的有200多。

这十几年,这里变了,人越来越多。1981年,漠河在今天的县城所在地建县,漠河村建乡,2005年改为北极村。

政府号召开发旅游。老村子拆了,有些人家被强制拆了房基地修路,政府不给补偿,打官司。这几年,政府让大家上楼,老百姓不同意。平房,有地有院子,可以盖房接待游客,也可以种菜增加收入。

刘大爷说,他这一辈子,过日子就像个水槽。民国时期水位最高,日子最好,好吃好喝无忧无虑;50年代开始滑坡,可也吃穿不愁;60年代最差,也还过得去;70年代文化革命,到了槽底,斗来斗去,看什么都害怕。改革开放才又上升,一年好过一年。这几年的日子最好过。大女儿、二女儿都是我给买的房,每月还有580元退休金。村里到处施工,我身体好,每天还能挣个百十来元。

刘大爷知足,但也有忧虑。他说,如今北极村大发了,成了香饽饽。眼下,不仅省政府、县政府在这里投资。就是周边的30几个林场及相关的处级单位,都想到北极村讨口肉。省政府,几乎是在对口盖培训中心。每个单位分一段河堤,盖一所接待处。老百姓哪个也惹不起,哪个也争不过,只能靠边挣口粥喝,老百姓的好日子又算到了头。

copyright© 郭五一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