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去北极村,必先经漠河。意外的是,这被称为中国北极的边陲小城,气温居然上升到34度。打电话,北京才31度,真是大跌眼镜。
再向前走,居然上了高速公路。可我们一路明明看到加格达奇到漠河的高速路正在修?询问,这段高速路78公里,是从漠河机场直通北极村。
乖乖,不得了!
为了北极村的旅游,短短三年,黑龙江省政府不仅抢修了通向这里的高速路,而且建了机场,难怪这里的基础建设像这里的天气,热火朝天。
2点45到北极村口,不认识了。
一片停车场,一座雕刻着“中华北陲”字样的牌楼。底下小字注明“国家级文明村”,一根横杆拦住,这里在售票。
门票每人60元,自带车300元,许天宁试图用他的“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证”免票,交涉的结果,没戏。到是60岁以上半票,丁大夫不到60岁,我们四人乖乖交了450元。
北极村,原名漠河村,漠河乡政府所在地,名不见经传。
改革开放,发展是硬道理,旅游可以挣钱。1997年,漠河政府为这里更名:“北极村风景旅游区”。从此,“北极村”成了金字招牌。这里成了中国最北的旅游景区。
最北,人们想到了极光,想到了白夜、极昼。人们传唱着:“你是传说中那种绝世的风光,为了你,我享受著期望。”于是,人们在这里的江边立了一块大石,刻录了一段美丽的传说:
相传,黑龙江边住着一对老夫妇,他们有七个女儿是王母娘娘的侍女。每年夏至晚上,七个姑娘回家探亲。漠河的人总能看到七色的极光飘舞在半天。于是,每年在漠河就有了“夏至节”。这一天24小时白昼。午夜向北眺望,晚霞未逝,朝云又起,极光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传说归传说。我曾两次走进这里,也曾昼夜厮守,没见过极光。
三年前走进这里,那时这里还是个任人出入的村落。桦林、农舍、菜地、鲜花,旅游就像探亲访友。直接住进当地村民的家。食宿不仅便宜,而且随意。和老乡围着炉子喝酒、聊天,那叫一个惬意。
三年过去,政府设卡圈了地,不仅收费没商量,木屋、暖炕、短篱、菜地,那家一样的热乎劲悄然逝去。北极村已不是百姓生活的村庄,成了挣大钱的工地。
北极村没变:两岸群山重叠,一条大江弯曲。北极村变了,老村已拆,新村在建,到处在施工。江边随处可见未竣工的牌楼、雕塑。可以明显看出政府在和百姓争利。
最明显,沿江广场最好的地段,被各级政府的培训中心和星级饭店霸占。广场以西是民居,老百姓小门小户自建了些许家庭旅店。
家庭旅店便宜。一间小房,十一、二平方米,两张床,一天100元。旁边的三、四星级酒店的标间,一般都在400元以上。虽然价格不菲,可游人比三年前仍是多了很多。如果不是我们事先在网上向熟人预订,几乎错过了“李大妈农家小院”。
“李大妈农家小院”不是说法,而是招牌,在这一带很有名气。“小院”自称三星级,还真有个三颗星的标记。门口挂着乡里发的“科技示范基地”,“党群共富典型户”的奖牌。稀罕的是,旅店门庭挂着一幅放大的,中共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和李大妈一家的合影照片。
李大妈很为这张照片自豪。她告诉我,几年前一个夏天,李长春到这里视察,在她家吃了顿饭,睡了一个午觉,夸她经营得好。李大妈聪明,要了张和李长春合影的照片,到县城放大,挂在这里。从此百毒不侵,各级政府官员都很关照。
也确实是个漂亮的小院:四四方方,一排客房,11个单间。门前塑料棚下三幅桌椅,摆满鲜花。两侧菜地,种着茄子、辣椒、西红柿、白菜,院门挂着大红的灯笼,充满喜气。
李大妈不简单,原籍辽宁沈阳。因为出身不好,上世纪70年代“阶级斗争为纲”,扛不住批斗,只身逃到这极北的大兴安岭林区。嫁给李大爷,艰苦度日,一直到改革开放。
近几年,这里开发旅游。几乎一夜间,一个不被世人关注的小村有了说法,引来无数游客,李大妈有了优势。她在城市长期生活,懂得城市人的生活习惯,成了这里旅游接待的先行者。李大妈说,一年下来,连吃带住,总有50几万的收入,如今她的女儿也开了家庭旅店,用的同一块招牌,日子都好过。
李大妈也有不满意,她说,这里紧挨黑龙江,30米不到,水价涨到一吨7元多,电价1.1元一度,比城里都高。供水公司和电力公司都是垄断经营,老百姓没辙,只好再转嫁给旅游者,收费越来越高。
饭后沿江漫步,9点,登上高台,有木牌注明:北极村243户,963人,北纬53`28“,东经122`21“,海拔290M。
从这里北望,大江东去,明晃晃,云天万里,风急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