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假村

1

10月12日

昨夜,摸黑夜行,来到“城堡岩”下的大湖畔。

这里是风景区,沿湖一个接一个的度假村,有些像中国云南的洱海,但远比洱海安闲。这里没有大型的度假设施,没有星级饭店,没有歌厅,没有餐馆,没有商店,没有洗脚城,更重要的是没有浮浪的人群。七八座小木屋,隐在树丛,清清静静。已然十点半只有女老板一人等待,高翔已在网上预订。

度假村清静并不乏服务,小木屋有冰箱、空调、餐饮设施。湖边有沙滩排球场,一圈休闲椅围着篝火烧烤设施。一座码头停着摩托艇、舢板,挂着救生衣。老板告知,设施可以随意使用,只有一条,自我服务,用完收好,完全是自助度假。

清晨,来到湖边。薄雾微曦,一层幽蓝,一层清白,一层嫣红。静,偶然野鸭的呼唤。

沿湖摄影,一栋接一栋的度假别墅,一处连一处的帆板码头,可就是没人,遇见几只小鹿。

不知为什么,别墅大多竖着广告牌,这里在出售。

上午,高翔安排仍是登山。这次不同了,没了清静。也许是周六、周日连上了美国公共假期“哥伦布日”,这里叫“长周末”。美国人潇洒,工休日不在家里歇着,带着父母、老婆、孩子、小狗,全家人来到这密林爬山。

人多,几乎是结伴而行。有大家庭行动,十几口人同行:六七十岁的老爷爷、老奶奶拄杖而行,两三岁的孩子扛在父亲肩上,几个月大的婴孩跨在母亲胸前,十二三岁的少年背着行囊。我看到一个小姑娘,也就三四岁,还是个小妞,自己撑着爬山,脸汗津津的,红得像个苹果。最热闹的是小狗,跑前跑后,时不时的吠叫,山道充满孩子们的笑声。高翔告诉我,美国人管这种行为叫“Hiking ”,中国人译为“健行”。其实我听到的是“Happy”,就是快乐。

2
百年瞭望

上到顶,又是一块巨石,又是近百米的深涧。不同的是,这里临崖的峰顶矗立着一座六层的瞭望塔,有标牌介绍,“防火瞭望塔,建于1911年。”

1911年,美国人在考虑防火,可那一年的中国,辛亥革命一声炮响,烽火连天。

瞭望塔高,也许有近三十米。尽管有铁丝网防护,可陡峭的阶梯,四面通透,加上长风横吹,微微颤抖。大人攀登也难免心惊肉跳,可美国人牛,那个半道遇见的三四岁的小姑娘竟然拒绝父母的扶持,自己一级一级的攀爬。登塔不得超过十人,一家一家的排队,大家都看着小姑娘,耐心的等候。

真是个小英雄,双手伸开还够不着两边的护栏,硬是抓住一边的护栏攀登。阶梯陡,人太小,抬腿够不着,就跪着上。她的妈妈想扶持,可她断然的拒绝,妈妈还真就不管了,任由她跪着一步一步爬上顶层。我被深深地感动,不仅是为那个小姑娘,也为她的母亲。

美国人崇尚独立,崇尚平等,崇尚自由,竟然从这么小的孩子培养,我想起我的“桃子”(小孙女),也快到这个年龄,我们能否给她如此的尊重?

3
郊游

站在塔顶观瞧,巨石上几家人围坐野餐。有白人,有黑人,有中东人,有亚洲人都是那么快乐。我又一次想到,究竟什么是美国人?

和传统的民族国家比起来,美国几乎没有历史,没有主体民族。美国建国200年,全靠世界各国的移民。可什么使这样一群乌合之众如此的凝聚,如此的自豪?

我以为,民族的形成,除了地域、血缘、语言、饮食等因素,更重要的是在共同价值指导下的生活方式。特别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新价值的提出、普及更成了凝聚人群,推动历史进步的核心动力。这一点,在近代欧美国家的形成、发展乃至越来越表现的统一趋势中更为明显。

被我们称为资本主义体系的近代欧美文明,萌芽于公元前500年的希腊城邦文化,肇始于十四世纪的“文艺复兴”,成长于受这一复兴影响的十六、十七世纪的宗教改革,成熟于这一人文价值普及的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正是这一延绵了近400年的价值更新导致了欧洲中世纪的陨灭,导致了英国光荣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欧美民族国家得以新生。

    美国人因为三大价值凝聚:“自由、平等、独立”。美国人因为四大制度立国:三权分立;多党竞争;民主选举;新闻自由。当代,三大价值、四大制度又极大的影响着世界,以致有了普世价值的呼声,价值更新吹响了人类解放的号角。

美国人是站在前人的思想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肩膀上起步。更难得,美国的第一代移民相当一部分是为躲避宗教迫害的清教徒,他们不仅极具冒险精神,而且是天生的传统社会的叛逆者,他们反对任何形式的威权,他们的追求奠定了美国人的精神基础。

在美国人看来,他们身上流动的是一代有明确的信仰追求、冒险精神和坚强意志的先人的血脉,他们以此自豪。

二战,著名的巴顿将军在激励自己的部下时说过这样的话:“在你们许多人的血脉里,存有德国人和意大利人的血统。但要记牢,你们的祖先是如何的珍爱自由,为了追求自由,不惜舍家离国,远涉重洋。我们要消灭的这些人,他们的祖先,缺乏此种牺牲的勇气,宁可过着奴隶的生活。”

听听,美国人就是这样的区分国家民族,在他们看来,定性美国人的不是血缘,不是历史,不是语言,甚至也不是文化,而是精神!是恪守的价值,开拓的勇气。

4

 

 

copyright© 郭五一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