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瓦那

2012年12月26日

6

卡斯特罗像

 

提笔写下日期才想起今天是毛泽东的生日。告别“革命”讲了十几年,原以为那些打着“革命”烙印的记忆早已模糊,没想到仍有选择。恰恰是在这个曾经“普天同庆”的日子,我来到了美洲“革命圣地”哈瓦那,真是异数。

我知道哈瓦那源于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的那场“七.二六”革命,那时中国的孩子都会唱“我生在哈瓦那,那里有我的家,明媚的阳光照新屋,门前开红花。”儿时的想象,哈瓦那总有一股延安的气象,真来了,没想到竟是如此地西化。

清晨,同行的28位同胞一同坐上大巴,一位古巴导游领我们参观哈瓦那。导游女性,30多岁,长着一张颇有些东方味道的娃娃脸。自我介绍:出身于一个有着10个孩子的普通家庭,因享受免费教育的革命成果,毕业于哈瓦那大学。双学历,本科、硕士都是英语文学,做过老师,近几年改作导游,可以肯定,是那场革命的受益者。

想想,来古巴已经四天,我们其实一直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环境。既接触不到古巴的百姓,更谈不上交流,导游的介绍就有了唯一的性质。遗憾的是,导游自称会五门语言,却偏偏不会汉语,只能由袁铁军做临时翻译。

古巴1100万人口,首都哈瓦那16万人口,72%的人是欧洲人后裔,12%是非洲裔黑人,印欧混血有14%,中国人不到1%,8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古巴属热带,湿热多雨,多台风,一年只有旱季、雨季两个季节。饮食以大米为主,盛产各种蔬菜和热带水果。不知是否刻意针对中国人,她强调,食品都是应季食品,绝无反季节作物,也不许用添加剂,有很严格的食品管制。

古巴历史分四个时期。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前是这个岛国的史前期,由当地土著印第安人居住。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第一个遇到的就是古巴,以为到了印度,有了西印度群岛的称呼,古巴成了最早的西班牙美洲殖民地。自此,西班牙向这里移民,原住民印地安人大量死亡,印地语消逝,只留下少数印欧混血人口,多居住在东部。此一时期,西班牙人从这里向欧洲输送黄金、白银,也引入了红薯、玉米、西红柿、烟草,同时,从欧洲向这里引进甘蔗、黑奴和宗教。

十七、十八世纪,英国人和西班牙人争夺古巴。十九世纪中期美西战争,美国人胜利,开始了美国人的统治时期。二十世纪,古巴独立,但仍属美国人的势力范围,难怪满大街跑的都是美国上世纪中期的旧车。

1959年,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的革命胜利,古巴采用公有制(国有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古巴的经济纳入社会主义阵营,也因此受到美国的长期封锁,经济发展停滞。至今半个多世纪,古巴一直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争夺的前线。上世纪九十年代,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崩溃,古巴的经济受到冲击。近年随着菲德尔.卡斯特罗的衰老,退出政治舞台,开始了改革尝试。

7

哈瓦那东方中心

古巴经济单一,主要靠雪茄和蔗糖出口。导游对古巴的雪茄作了专门的介绍:产量世界第一,而且有30多个品种。最好的雪茄是由处女卷成,每天有定额。我听着熟悉,据说中国的顶级茶叶采摘也有这种讲究。近年,在中国、加拿大等国帮助下开始发展石油、天然气、镍矿工业,同时发展了旅游和咖啡、罗姆酒。

古巴目前仍是国有制为主,国家控制着主要产业,陪同我们的司机和导游都是政府雇员。

古巴10%的人信仰罗马天主教,15%的人信仰非洲的原始宗教,48%的人没有宗教信仰。一党执政(古巴共产党),从1959年至今。有议会和选举制度,但菲德尔.卡斯特罗执政到2010年。上一次大选,87岁的菲德尔退休,由他的弟弟82岁的劳尔.卡斯特罗接任。

导游专门强调,古巴人民从四个候选人中选择菲德尔的弟弟劳尔,是因为人民不想改变社会制度。在我的询问下得知,现在的政府官员并非都是古共党员,已经有很多非党人士。我不知她的解说是否真诚,总感觉像其它的社会主义国家,面对外国人有统一的宣传口径。

她专门介绍了革命的成果:50年的封锁,古巴培养了80万大学生,30万教师,7万名医生。古巴全民免费医疗,有很发达的医疗科研队伍。全国有200多家医院,平均每150人一个医生,这点比中国发达得多(中国西南内地,2000多人才有一个医生,而且很多不合格)。古巴人的平均寿命,男79岁,女83岁,高于我国的男71岁,女74岁,属于高寿人群。

古巴全民享受退休保险,男65岁,女60岁退休。古巴有48所大学,很发达的教育体系,很多中国、越南、蒙古(社会主义国家)的留学生。古巴犯罪率低,不到3%,但离婚率高,有很丰富的夜生活。

古巴实行义务兵役制,15岁以上的男孩都要服两年兵役,上学的也要服一年兵役,有发达的军校。古巴的体育也很发展,最著名的是棒球,美国棒球大赛很多明星来自古巴。其次拳击、篮球、田径也很发达,导游强调,古巴是人均获体育大奖最多的国家。

古巴政府鼓励发展农业,凡从事农业,国家提供土地,10年不用上税。但80%的农作物上缴政府,政府提供化肥、农药、种子、技术服务,有点像改良了的佃农制度。

对古巴的社会生活我反复请教,也许是隔着翻译,也许是不好讲,总之很混乱。说是平均每人月收入25美元,按正常汇率应该是600多古巴比索,医生可以高达1800比索。但近几年实行改革,绿比索(外汇券)逐渐取代普通比索,绿比索和普通比索的交换率在26倍。我不知他们的人民是怎样挣钱花钱。反复问,好像实行双市场制和双货币制。

以绿比索收入为主的(像导游、酒店工作人员)是高收入阶层。导游月工资1200比索,一半是绿比索(600元),其实他们的小费收入(都是绿比索)要高得多。比如我们此次到哈瓦那,每人小费五元绿比索,28个人就是140元,如果按交换率换成普通比索就是3640元,而这只是一天的额外收入,难怪她不做教师做了导游。不知如此高的灰色收入他们怎么分配,是自己干捞,还是收上去大家均分?涉外和不涉外的工作收入差异太大,市场怎么交换?岂不是一塌糊涂!

8

旧街

 

搞不明白,反复问,他们其实是两个市场。

近几年改革有了自由市场,汽车和房屋已经允许买卖,但都是用绿比索交换。十几万绿比索在哈瓦那可以买到别墅,比加拿大便宜10倍还多(1比1的汇率)。另一个是国营市场,采取定额消费,用本,很像中国文革中的配给制度。在国营商店,一个普通比索可以买1.75磅面包,一人一个月大约也就消费20多磅面包,不过十几个比索,便宜得没法说。另外,像煤气,自来水,房租(这里大多数人是住国家的廉租房),公交车都是国家供应,非常便宜。国营市场其实又分为两个市场,高级干部、高级知识分子、科学家、艺术家有特殊配额,一辆卧车才2000多比索。这有点像改革初期的中国,双轨制,同样的货币,不同的含金量。

但有一点也像中国,国营供应的没好货,想过好日子还得靠自由市场,绿比索(外汇券)越来越取代普通比索的地位。

这里的车牌也像中国,按所有制性质区分,国家的车蓝牌,私人的车黄牌,军队的车白牌,高干的车黑牌,外交、外企的车牌是橘红色。

古巴革命后一直被封锁,对内也采取封岛政策。近些年有了改革,百姓可以出国,但很难搞到其他国家的签证,目前只有俄罗斯、中国、委内瑞拉和加勒比海周边的岛国可以免签证。

古巴式的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有很大差异,乱得让人很难说清,但可以看出一点共性,都是一党制,都有特权,也许这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导游还刻意告诉我们,在哈瓦那上街要小心,有贼,骗子多。不要轻易买东西,有假货。往往表面一层是好的,下面都是坏的,买东西随她到专卖店。看到花枝招展的女孩要求合影要小心,那是收费的。怪了,刚才还说犯罪率低,这会儿又要求提高警惕。

导游一路介绍,我们一路观瞻。经过卡瓦马海渠,这里有收费站,把本岛和伊卡克斯半岛隔离。通过收费站每人要交两元外汇券,自此我们走出特区,进入古巴本岛。

古巴漂亮,到处有海岸,到处是绿洲,随处可见农田采摘和钓鱼的人群。这里植被丰富,可人文建设落后,沿途经过的两个城市,就像中国内地的大村庄,有限的几座楼,几乎没有新建筑。一座14层的旧楼就很值得导游炫耀。

两个小时行程,穿过一条700米长的隧道,哈瓦那到了。

首都,果然不同凡响。不仅路宽了,车多了,建筑也更雄伟,很多二、三十层的高楼。虽然高楼大多看上去缺乏维护,但气势摆在那,有了现代的感觉。

导游介绍,这些高层建筑大多是美国统治时期建造,也有一部分是苏联援建。但真正醒目的不是高楼,而是这里有很多街心花园。围绕街心花园有很多古堡、炮台、雕塑和西班牙风格的古建筑,虽然古旧,但透着昔日的繁荣,哈瓦那的风格出来了。

9

解放广场

导游首先带我们参观“富人区”,这是一片三、四层独栋别墅组成的街区。干净的马路,完善的市政设施,风格迥异的建筑。难得绿树婆婆,青草茵茵,花园姹紫嫣红,凉台鲜花朵朵,古巴人不缺美的享乐。

这里的建筑独特,很少后现代的造型,大多是罗马式、哥特式和巴罗克风格。圆顶尖颅,花岗岩的高台阶,铁花镶嵌的矮墙,铜铸的墙饰,波浪形的花纹,漂亮的罗马柱。都说古巴发展停滞,却成全了古典风格的保全,简直就是一个古典欧式建筑的博览会。

导游告知,所谓富人区是革命以前的事,革命胜利,旧政权的权贵大都逃跑,这里的建筑被政府没收,分给了胜利者。现在的建筑大多是政府官员的住宅,有一部分是各国驻古巴的使馆。

事后我从网上得知,这里是哈瓦那旧城,已被联合国纳入人类文化保护遗产。

遗憾的是,旅游车在富人区并不停留,无法摄影,只能隔窗拍照。

中国对古巴的影响几乎随处可见,不仅沿途能看到写着汉字的石油钻井台,而且这里的无线通讯网络也是中国人建设,更别提唐人街。一座中华门,一座孔子雕塑,数不清的中餐馆。有两座大楼被称为中国中心,据说那里多是中资公司办公。不到1%的中国人在这里发挥着很大的影响,以致导游居然知道胡锦涛,知道他曾到这里访问,住在那家饭店。

胡锦涛访问古巴是2004年11月的事情,胡锦涛一上任就访问古巴,在当时还引起很大议论,说那是借外交表达的一种施政态度。当时能被称为第一代社会主义事业开创者的领导人只有菲德尔.卡斯特罗。记得有一个花絮,卡斯特罗带头唱起了“东方红”。不知当时在古巴引起多大轰动,能使当年也就二十多岁的导游依然记忆。

到哈瓦那不能不到解放广场,这里是市中心,古巴的天安门广场。

广场开阔,也许有半个天安门广场的大小,正面一座高耸的纪念塔,塔前有古巴诗人荷塞.马蒂的坐像。荷塞.马蒂是十九世纪古巴杰出的革命家,也是拉美文学最重要的诗人。一生办报,出刊鼓吹古巴独立解放,多次坐牢、流放。42岁在反西班牙殖民主义的战争中牺牲。被古巴革命者视为国父,很有些像孙中山在中国。

广场四周是国家机关,最显眼的是政府办公大楼和国家安全部。纪念塔对面两座大楼有巨大的画板,画着菲德尔.卡斯特罗和古巴前工业部长“解放者”格瓦拉的头像。据说,卡斯特罗常在这里向古巴人民演说,最长的一次演说了8个小时,不愧是律师出身,还真有得说。

像在中国旅游一样,导游更关心采购,离开解放广场就带我们一气参观了三处雪茄店。这里的雪茄店是专卖店,只卖雪茄,门口有把门的,不许本国人进入。这里的雪茄品种多,也确实不便宜,好一点的一根要三、四十元外汇券,合人民币二百多。同胞们也热衷于采购,但古巴雪茄出境有限制,一人不能超过五十只。奇怪的是三个店门口都有很多“黄牛”,拿着同样的雪茄堵着中国人销售,价格便宜得多,但大多数人不敢买,怕遇到假货。

10

市中心一角

趁大家采购,我漫步街头。

哈瓦那的街市古旧,大都是五、六层楼的老建筑,可以看出多年没装修。凉台上晒着衣物,有的已经荒弃残旧。底层有稀稀拉拉的店铺,基本没什么广告装饰,能卖的东西不多,都是一些水果和基本生活用品,最多的是一种被称为“皮尼可拉”的饮料和甘蔗、爆米花,很奇特。

但古巴人并不显贫穷,大都穿着整齐,街面上的咖啡座撑着太阳伞,坐着散客,看上去很从容。孩子也活泼,小男孩成群在街心花园踢球,小女孩看到外国人会摆出姿势让你拍照,没碰到收费的。街上有很多三轮车,装饰得花里胡哨,到是汽车很少,而且品种繁多,大都是五、六十年前的老车,难怪导游告诉我们,古巴有最好的修车技术。

采购总算结束,来到海明威小屋。这是一个街角底层的咖啡馆,因为海明威曾经在此创作,有了名气,是旅游者必到之处。海明威因《老人与海》获得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使他一夜成为古巴除了卡斯特罗,格瓦拉之后最著名的人物。咖啡馆不大,也卖酒,一列长长的吧台,几张餐桌。高高的屋顶,昏暗的吊灯,吧台拐角处一尊海明威的半身雕塑。也许是地处闹市,里面人很多,居然有一个小乐队在演奏。很难想象海明威会在如此热烈的环境里写作。

海明威在古巴是国宝级人物。也难怪,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国家仅有数的几十个,112年来,全世界总共只有108人获奖,我堂堂中华也是今年才产生了第一个获奖者——莫言,为此还引起不小的争论,更何况是一个仅有1100万人口的岛国?

最后一个参观项目是哈瓦那大教堂。古巴信天主教的人占总人口10%左右,教堂有500多座,最著名的是哈瓦那大教堂。大教堂高大古朴,有着浓厚的罗马风格,两座钟塔拱卫着桃形的尖顶,顶上一幅十字架。沉重的大门,斑驳的雕饰。不知为什么,门前被铁栅围护,游人不得进入,静静的台阶上坐着两个老人。与之相对的是一个小广场,四围卖纪念品的小店,一列咖啡座,一片遮阳伞,攘攘熙熙的人流。

我不知天主教在这里有什么样的地位?也不知革命者对教会是什么态度?是否也像中国的“三自”教会,在党的领导下?可我明明刚听导游介绍,前些年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在这里主持过弥撒。

回旅店上网查,保罗二世访古是1998年的事情,更重要地是,今年3月现任教皇本笃.十六世又一次访古,并受到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劳尔.卡斯特罗的欢迎。教皇在解放广场对八万人做弥撒。

11

海明威的咖啡店

古巴革命胜利后转为无神论国家,教会受到压抑。卡斯特罗的革命,一只拳头对准美国,一只拳头指向上帝,在国际和国内受到很大的压力。随着压力的增加,改革被日益提上执政党的议程。1992年古巴修改宪法,提出政教分离,吸纳天主教徒入党,事实上修正了列宁主义的党建原则。天主教成了古巴仅次于共产党的最有影响力的组织。古巴在改革。

本笃十六世在访古后说,“马克思主义已不适应古巴现状,天主教会正准备帮助古巴脱离共产主义。”可以看出,古巴当局为了摆脱困境,明智的选择了联合上帝反对美国,借助教会的力量团结国民和拉美其他天主教国家,冲破美国的封锁。

告别教堂,几步路一个大广场。右手前方一列城墙,那里有炮台,国旗高扬。左手一座厚重的城堡,一座巨大的骑马远眺的雕像。据导游说,这是纪念一位西班牙将军,他领导的战争战胜了英国人,夺回了被大英帝国占领了13个月的古巴。

广场周围有很多贩卖小纪念品和拉着小马揽生意的孩子,纪念品没几个钱,拉马更赚不多,可他们还是苦苦的追随游客。从他们的眼睛里我看到贫穷,看到不公,看到渴望,看到哪怕只是小小的改革也能为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下午4点半哈瓦那游结束,回程还有两个半小时的行程。短短六个小时,走马观花,除了导游没机会和古巴人接触,甚至原打算看看古巴的市场,了解一下物价也来不及,事实上安排得满满的,只够在旅游点一游。

据铁军说他上两次来这里也是这样的来去匆匆,来不及深入接触,这次因为有小孩安排的更少,省略了参观雪茄加工厂。

我知道这是我真正接触古巴仅有的六个小时,对这硕果仅存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是一瞥,古巴对我仍是个谜,记下有限的记忆,立此存照。

12

教堂广场

 

 

 

 

 

copyright© 郭五一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