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香巴拉

翻过大雪山,1 2点半下到沟底,温度回升到10度。开始有了村落。这一带的民居有特色,大多是三四层,下宽上窄,梯型结构。也许是北风大,朝北方向的墙没有窗户,像一面高高的梯形石壁;朝南方向则楼层分明,窗户描龙画凤。

走进峡谷,离乡城近了,路边有学校,围墙上大字标语:“读书过九年,出门能挣钱”,有意思吧,这山沟劝学,竟然用如此生猛的语言。也许是经过这里的车少,这里的孩子向来往车辆敬礼。我感到好奇,认真观察。发现,敬礼只对轿车,对卡车代答不理。不知是怎么教育的,我总感觉太势利。

中午1点,走进乡城。乡城,顾名思义“乡村之城”,可和香巴拉的香字有了谐音,就有了宣传效果。满大街的广告,都把乡村之乡改写为芳香之香,并且刻意写为“香巴拉城”。这里临索曲河,海拔3300米。向路人打听,我们刚翻过来的大雪山海拔4860米,是这一带最高的雪山,目前已经封山。去云南中甸要多走60公里,向北220公里,绕行德荣。      

“香巴拉”传说中的传佛教天国。据说地形象一个祭坛,呈八瓣莲花,每一瓣由一个总督治理有一亿两千万个村庄边是无法逾越的雪山。花瓣中心是柔丹王国,有柔丹王宫,水晶做的宫殿那里有无尽的森林、果园、湖泊、农田。柔丹王戴着金冠,他有许多王妃王子降生时,花雨绵绵,一个真正的世外桃源。 

 据说,宗喀巴大师涅槃,升天到这里修炼。千百年来人们四处寻找,有着各种版本的传说。这里的人告诉我:香巴拉王国就在那里,有一层魔力罩着,外人看不见。

   香巴拉县,听着就美。真走进来,和这几天经过的县城并无差别。也许是两省交界,人来人往,更繁荣热闹。城区一条主路,两侧店铺林立,比较多的是饭馆和修车铺。已近中午,我们走进一家饭馆。老板娘健谈,她告诉我:她是内江人,来这里已经四年。这一带沿街店铺基本都是内江人开的。藏族人懒,也不会做生意。这几年,大兴旅游经济,大量游客进山。她就是来这里游玩,看到没人接待游客,有商机,留下来在这里创业。她刚来时,中央还没有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她说,“我们内江人是西部开发的先行者”。现在,这一带的旅游生意基本被他们垄断。她说,她们来这里,和藏族人接触多,现在也有藏族人学着做生意。

认真找,还真有两个藏族小伙儿,在餐馆门前打台球。看到他们拿着球杆百无聊赖的眼光,走过去聊天。我问他们,现在做什么,将来有什么打算?他们告诉我,现在正上高中。将来不打算打工,也不想自己创业,更不想出去,就想到小布达拉宫当喇嘛。他们说,当喇嘛最好,每月有工资,也尊贵,还不用吃苦。当喇嘛!?大大出乎我的预料。我听着怎么像是公务员,国家干部。真是理解不了,但这种说法出自两个受过中等教育的藏族孩子,而且观点一致,还是让我吃惊。这到底是为什么?我想,这里的宗教政策一定有毛病。

    3点,继续走向德荣。半小时,车爬上乡城南侧的大山。坐在山腰观望,眼前一条巨大的峡谷。峡谷的尽头青云缭绕,雪山巍峨。峡谷的中段,香巴拉城影影绰绰。再向下,一片民宅,桃花绚丽,杨柳堆烟。拍下这一组镜头,赋诗介绍:

         《镜头所见香巴拉峡谷》

一镜取景三重天,天头巍巍大雪山。

主体金碧辉煌寺,地脚宁静美家园。

秀色浑然成一体,天然传承数千年。

吾以快门取之去,从此流传人世间。

    1 9点走进得荣县。得荣,藏语峡谷。果然名实相符。大峡谷,海拔1900米。是我们翻过折多山,海拔最低的县城。气候温暖,山势陡峭。不是形容,是真的,陡得几乎直上直下。你看看,走进县城只有两条街,一条在河西,一条在河东,紧紧夹着定曲河。县城多是五六层的楼房,拥簇着挤向天空。看得出,峡谷太窄,人口已经太多。虽然网上记载全县仅仅2万人口。可这里是县城,三省路口。服务设施多,外来人口多。何以见得拥簇?人们沿两侧山坡,在崖台、石缝上建了一座座藏宅,从低向高依次陈列,俨然一座天然的藏式建筑展览馆。

这里的商业街,也比一路经过的县城繁荣。最明显,全国各省的风味齐全。我们走进一家“老北京水饺”,打听,老板是黑龙江鸡西人。他告诉我:这里热闹,几乎全国各地的人都有。他们是旅游来到这里,感到这里好谋生,毅然迁来。发展很快,又把弟弟妹妹叫来。他的弟弟、妹妹就在不远的云南德欣,也是开饭馆。这几年迁来的人多,商业竞争激烈。他听说离此地不远的丹巴县旅游发展更快,想到丹巴探探路。他说像他们这样的人很多,都是小买卖,哪里能赚钱就往哪里去。我问他是否打算定居?他说先干干看,老了还会回去,毕竟孩子老人还在家乡。一天时间,两顿饭,遇到两个老板,际遇竟如此近似。可见,横断山在变,而是加速度。

旅游发展,不仅使山里人看到山外,也使大量的山外人涌入山里。藏民的文化习俗与外面世界差异太大,以致外面的游人来到这里生活很难习惯。旅游者不仅想感受这美丽的风景和民俗,也想同时享受自己习惯的生活方式,这种服务当地民族提供不了。就算有糌粑、酥油茶,也只能是尝个鲜。于是,就有了满街的山东菜馆、东北水饺、四川小吃、云南米线,和满街的川妹子,东北佬、各省游民、云南商贩。

香格里拉是一个很大的旅游市场,但吃旅游饭的,主要不是当地人,当地民族更像是友情出演。怎样给当地民族一个公道,实在是一个不好解决的问题。改革开放,公路通了,人口管制松了,人流、物流都在加速。内地文化渗入藏区,康巴藏区的变化覆地天翻。

一路走来因为语言文化的隔膜很少和藏袍交流,不知他们怎么看待这种变化。我的直觉,康巴藏区小流域多文化的现状正在风化。 

晚12点爬上饭店天台,一条窄窄的天幕,挂满星,两侧黑黑的山体,数盏灯,隆隆奔泄的江流,腾细浪,满川绚丽的灯火,不夜城。看着两侧隐隐的白色藏宅,我感觉:大山是在向两侧勉强支撑,如果人口继续增加,大山真的就会承载不住。

此刻远方传来卡拉OK的歌声,真是身在异乡不为客,满眼风光故乡情。作诗一首:

             《德荣景观有感》

一道溪流两山,县城紧依溪两边。

两岸高楼遥相对,两山鸡犬声相连。

山下楼群层层长,山上民宅慢慢迁。

百年民风窗前挂,一幅山水荡轻烟。

  

copyright© 郭五一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