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3日
清晨,悄悄走出木屋,小陈夫妇还在睡觉。
黄石的小镇还真不一般,同样的纬度,夏至,北京已酷热难耐,这里竟然只有摄氏6度。穿好衣服,走上街头看看,七、八条街,平整干净,与其它城镇不同的是,这里几乎全是旅店。
尖顶、圆顶的大多是旅游饭店,四、五层的楼房,大幅的广告。围绕这些饭店更多的是木屋,就像东北兴安岭的“木刻楞”。原木结构,敦厚朴素,隐在路边。小镇的西南角,一条小河,杨柳堆烟,房车一片。
也许是一夜笙歌,众生还在睡觉。街上静静的,只有小鸟在枝头吵闹。身躯高大的老爷爷正在浇花,洁白的胡须,红润的脸庞,一声问候,黄石的清晨,说不尽的美好。
早餐,若大的厨房,一张大餐桌,摆放着咖啡壶,烤面包机、微波炉,旁边放着香肠、鸡蛋、面包,果酱,游客尽可自取自用,别拿自己当外人。10点,主人总算露面,萨莉补交昨晚的住宿费,原来我们只在网上预交了20%的定金。难得的信任,他就不怕我们吃饱了溜之大吉?
走近黄石公园,一座大门,旅游的车辆排队交费.。
细看,还真是美国各洲的车牌都有,有的来自几千公里外的加州、佛州,也有我们这样的来自加拿大。这里是黄石和大提顿两个国家公园共同的大门,门票一辆车4个人25美元,七天之内可任意出入。旁边有说明,65岁以上老人免票。
黄石公园大,有8000多平方公里。旅游线路沿河流山谷呈8字形,两个衔接的圆环。小陈计划一天游一个圆环,400公里左右。
沿旅游线路前行,路边观景台有介绍。这里是美国第一个,事实上也是世界第一个国家公园,属火山地质景。奇在峡谷深潭,火山地貌。果然, 走出20公里,拐进一个山口,来了奇观。
万绿丛中一片蒸汽腾腾的山坳。随处可见冒烟的山体,松碎的石坡,满山横倒竖卧的枯木。这里的崖壁有三四十米高,白皑皑,绵延上百米,崖头滚烫的溪水冒着蒸汽滑落。蒸汽被山风裹挟,时而浓密,烟笼雾罩,时而飘散,五彩斑斓。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硫磺味,水幕下金黄、浅褐、淡粉的色带,宛若一面五彩的瀑布,凌空飘摇。
能明显看出,这里是石灰岩地质,地下水溶解了岩石,千百年的积淀形成一层硬壳。硫磺融进硬壳。融进得少,淡粉浅褐,融进得多,金黄闪烁。底部有坑洼,金黄摇动着蔚蓝,一层表水汇聚着天光云色。
中国也有石灰岩地貌,最像这里的是川西的黄龙。
黄龙美,一道长沟,青山夹护,顶部雪山雄峙。雪山下,一道上千米宽,五彩缤纷的山坳。也是石灰岩,一道清流从雪山地缝渗出,沿山体滑落。陡峭处瀑布急流,平缓处石堰逶迤,难得石堰洁白细腻,波浪型的衔接,困出一层层的水洼。那里矿物质多,含铁的粉红,含铜的青绿,含硫磺的金黄,最多的是石灰岩凝聚的洁白。想想,一围围玉石般的池堰,镶着粉红、青绿、金黄,切割着多彩的水面,蓝天白云徘徊,该是何等的悱恻奇艳。
眼前的石堰没有黄龙的大气,但这里有地热,蒸汽缭绕,凭空增加了许多虚幻。
继续上行,须臾来到山顶。
巡视,青山环绕,正中上千亩蒸汽腾腾,灰白暗淡的台地。有栈道沿台地延伸,近旁细看,不似岩石的坚硬,没有土壤的多采,光秃秃,暄腾腾,一座巨大的石灰堰。我猜,这些石灰岩在地热作用下已是半成品的石灰,暴露的浅表已经松脆。难得平台向下,山体渗出汩汩热流,为硫磺熏染,十多处热气蒸腾的色斑、色带,把个巨大枯燥的山体点缀的多彩斑斓。
栈道沿山体铺设,通到每一处色斑、色带。色斑也各不相同,有的积水成池,水池中一坨坨的钟乳石,造型奇异;有的水流渗出,腾着热气盘旋,一抹彩色的小溪;有的千百年的造化,一堵巨大的彩色石壁;有的像一口大锅,锅底的白泥翻腾冒泡。
我有一种感觉,这里的火山仍在运动,岩浆就在不远的山底。那些热流是近代才形成,否则,沐浴着时聚时散的蒸汽,焦枯的树干何能依然矗立?吸吮着汩汩蒸腾的热流,怎么会有黄橙橙的花朵密集。真是奇异,植被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下,仍是生生不息。
地质学上,人们把火山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并没有很明确的定义。说“一万年以来有过火山活动,但现在不活动的是休眠活火山。一万年以来没有过活动的则是死火山。”可眼下的火山考证,已经有60万年没有喷发,理应是死火山,可你看它死吗?到处是蒸气腾腾的泉水,到处是蓄势勃发的喷泉。离这里不远有个“老忠实喷泉”,每隔90分钟喷发一次,一百多度的热喷泉,喷发可达50多米,哪里像是要死的样子?这里有记录,2004年以来,这座山的高度以平均每年7.62厘米的速度上升,创下了1923年以来最快的速度。难怪有人预测,黄石公园的火山爆发将导致地球的毁灭。
我们顺着栈道游玩,2点半下到谷底,再前进是黄石山颠,有观景台。
这里海拔2800米,虽然正是盛夏,积雪未消,有白色山羊攀登在崖壁。登上岈口,举目四望,这里不仅山奇,处处地火,山山冒烟。而且林怪,满山麻麻扎扎,黑瘦枯干的朽木。可就在朽木根部,蓬蓬勃勃,一层绿茸茸的新松,真是无法形容的景色。
走下山颠,谷底有大湖,湖边有房车营地,美国人带着宠物在这里露营。
想象一下,住在景区,夜半出行:明月当空,清辉万里,松涛伴着鸟鸣。“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再想想那静谧的池堰。夜半,月光跳动在多彩的石壁,水波潋滟,五色幽玄,大光圈长时间曝光,该拍出何等大美的奇迹?
6点半来到大峡谷,又是一番自然奇观。
峡谷深,两岸排逹间距百米,落差却在300米以上,谷底断断续续,隐隐的一道奔溪。峡谷险,两侧山体突兀,凌空下陷,犬牙交错,一根根石柱;峡谷奇,岩崖相向,壁生五彩,鬼抹神涂,天成的写意。
LOKFFO瀑布,好大的场面。崖台下探百米,一条激流跌落,93米落差,半空飞流交错,砸出一片水雾,巨大的轰鸣合着漫天的雨露,一道彩虹闪烁。
观景台有小路通向谷底。
刀劈斧切的山门,一道白链奔出。白链悬挂,溪流奔腾。俯仰之间,峡壁陡立,湿气靡靡,激流对应着窄窄的天幕。有夕阳从天幕渗出,五彩蒸腾,好一片绚丽。
LOKFFO俗称上瀑布,十几公里以外还有下瀑布。下瀑布在谷底,落差小,30多米,游人可直抵水旁。也许是离得近,雨雾淋头,涛声喧嚣,白浪翻卷,更感水流湍急。
记黄石奇观
黄石有奇观,幻化天地间。
雪山半枯槁,环视起白烟。
泥浆腾如煮,蒸汽喷似泉。
高台垂五色,奔溪色幽玄。
瀑布走云雾,峡江沉丝弦。
造化皆诡异,兴衰俱超然。
不觉9点,天色暗淡,回程。野兽出来了。
一天见到最多的是鹿,这里的鹿并不怕人。也许是离人近更安全,随处可见,有些鹿就栖息在旅店、饭馆的草坪。来之前从网上得知,这里鹿多,已威胁到草场。为保持生态平衡,公园专门引进了狼群。狼警觉,很难看到,但我们遇见了黑熊。这里的黑熊对人有警觉,但并不十分害怕,在距人群几十米的山坡悠哉游哉,不时抬头看看人群,摆个姿势,任游人拍照。
北美熊多,不仅这里,我曾三度探访的加拿大育空地区据统计有五万多头熊,比育空的人口还多。温哥华也经常有黑熊走入民宅的报导。我所居住的“阳光海岸”,经常可以见到黑熊,最近的时候也就20多米。熊友善,遇见人打个招呼就走。那里的垃圾桶都有插销,而且不许放在路旁,防止熊偷吃。吃过垃圾的熊会经常骚扰居民,警察无奈,会打死熊,所以倒垃圾有严格的纪律。
其实回返见到最多的是野牛。
北美野牛躯体庞大,硕大的头,披着长毛,很像中国的牦牛。野牛没有天敌,十五世纪前,北美野牛有上千万头之多。据说迁徙时,几百万头一群,蜂拥蠕动,三天三夜涌动不绝,像一层活动的地毯,无法想象的强悍。
史记北美野牛和印第安人有着休戚与共的关系。16世纪欧洲殖民者来到北美,随着对北美中部、西部的开发,近两个世纪的猎杀,野牛在20世纪初几乎绝迹,印地安文化也濒临灭绝。只是因为近百年生态保护主义复兴,野牛才又开始繁育,印第安人部落有了保护地。
野牛不怕人,也不怕车。也许是因为天已黄昏,直接来到路边。我们驱车到近旁,离它也就几米,可它们不管不顾,只是低头吃草。偶尔抬头看看,掉个屁股给你,像是嫌人骚扰。
来之前就得知黄石公园专门引进狼群维持生态平衡,认真找找,没有发现,看来都躲了起来。也许几百年的争斗,狼群对人类的残杀仍有记忆。
黄石公园的兴衰一定意义就是北美自然地理兴衰的历史记忆:人们走进这里,从盲目驱逐野兽,破坏生态开始,最终又回归了理性,改恶向善,开发建设了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