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古巴

2012年12月21日  

1

海滩

真是凑巧,正当网民为印第安历法的地球末日悲哀时,我从天上飞往古巴。

古巴实在是再熟悉不过的名称,50年前对我就如雷贯耳。古巴又实在是个再陌生不过的国度,至今我没有去过。

我知道古巴源于1959年的“七二六运动”。

一群以菲德尔.卡斯特罗为首的革命者,推翻了独裁统治者巴蒂斯塔,在美洲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自此,社会主义深入到美国的后院,古巴被称为最前沿的社会主义明灯。

那时中国城市的孩子几乎都参加过声援古巴革命的活动,都会唱“七.二六赞歌”,菲德尔.卡斯特罗成了人人皆知的英雄。世界革命的火炬在美国后院点燃,这对于刚从抗美援朝战争阴影里走出来的中国人民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动。

那是个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年代。国内正在经历“三年困难”,世界却没有因为中国的困难而消停。民族解放,民族独立运动风生水起,作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组成部分,以苏联、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就有了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人民在勒紧裤腰带支援世界革命,我也因此经常饿着肚子参加声援、抗议的游行。

后来,苏联和中国交恶,古巴也就隐隐约约,时近时远。那时,我对古巴印象最深的是古巴糖,一种大颗粒的有些棕红色的粗糖,对肝炎患者可以有些特供,古巴糖成了中国孩子的憧憬。

再后来, 爆发了1962年导弹危机,古巴又一次令世界震动。

古巴革命,触动了美国的利益,美国封锁古巴,苏联支援古巴,两大阵营隔着太平洋较劲,冷战走到了热战的边缘。

那是二战以来最大的一次战争危机,赫鲁晓夫居然悄悄地把核导弹部署在古巴,这下触动了美国的底线。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发出最后通牒,部队进入三级戒备。总算赫鲁晓夫和肯尼迪没有失去理智,苏联同意撤出导弹,美国放弃入侵古巴,危机缓和,古巴也因此世界闻名。

文化大革命,中国在动荡,社会主义国家大多隔岸观火,唯有古巴不同,出了个格瓦拉,到中美洲的丛林折腾,游击战打得风风火火,虽然后来被叛徒出卖牺牲,却成了那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英雄。

再之后,古巴基本退出了我的视线,改革开放30年,古巴能对我能形成印象的只有海明威,雪茄,女排和朗姆酒。

来到温哥华几度准备去古巴,甚至有一次都订了票,可离古巴不远的海地闹地震,死了不少人,网上传说有瘟疫,放弃了行程。

前几天朋友袁铁军组团去古巴,我们响应,也就有了这次古巴行。

来之前听朋友介绍,古巴值得一去,那里刚刚开始改革,基本保留了社会主义的体制,一党制、政教合一、国有经济。由于长期被美国封锁,经济停滞,到处是上世纪的西班牙残旧建筑,满街跑的50年前的旧车,人均月收入不足25美元,像是听天书,更引起我的好奇。

2

饭店一角

六个小时航程,当地时间凌晨四点降落古巴,提着行李观察,却发现和我的想象不尽相同。

一个也还现代的机场,虽然有些陈旧。停满沃尔沃的大型旅游车,有足够的照明。奇怪的是,别的地方是入关安检,出关随便,这里多了一道出关安检的程序。

一路经过有数的村镇,黑漆漆很少灯火,但走进旅馆,灯火通明。很现代的建筑,够得上四星级的硬件。服务人员看上去也有教养,和别的地方的旅游饭店没什么不同。唯一区别,这里登记后给每个游客带一个塑料手链,有了它,在不同饭店吃饭,饮酒,使用公共设施不再收钱,因为这里只有一个老板——古巴政府。

但也正因为如此,收费不低,一个标间,两张床,很一般的设施,一天近700加元,合人民币4000元左右,而且绝没商量,比同样是热带海岛的美国夏威夷贵得多。

这里加拿大人多,都是包机旅游。加拿大地处北温带,冬天寒冷,能到古巴旅游、晒太阳就成了超级享受。特别美国政府对这里封锁,美国人不得到古巴旅游,更便宜了加拿大人独享其成。

来时听说,近年菲德尔.卡斯特罗退位,其弟劳尔继位,政策开始放松。而且随着苏联的崩溃,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停滞,古巴开始寻找新的合作伙伴,找到了加拿大和中国。

这里的石油多是由中资机构开采,这里的天然气多是由加拿大企业经营。加拿大人、中国人来得多,去年,古巴接待外国游客超过了270万,旅游成了第一创汇产业。第一大客源就是加拿大,加元在这里也得到格外认同。

办好入住手续,已是凌晨。潮热的空气,满天繁星。静静的,东方欲晓,可以听到大海的潮声。

3

copyright© 郭五一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