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滑雪度假村
2013年10月1日
昨夜宿在蒙特利尔郊区的一处滑雪圣地——翠湖山庄(Mt Tremblant )。
一脉山丘,一面大湖,万山红遍,百舸争流。松绿枫红中隐隐的滑雪道,簇拥着一栋栋童话般的别墅。
高翔带我们驱车走进这童话。
秋季的滑雪场,人影稀疏。散落林地的别墅,三三两两的野鹿。站上山颠,层林尽染,火红的山体映进湖水,随着秋风起伏,火焰一样的跳动。自然在涅槃,燃烧得如此凄凄楚楚。
有了昨晚的际遇,一早和高翔、老许来到湖边。仍是碧波荡漾,仍是漫山枫红,朝阳沁染,粉嘟嘟的一层薄雾。
行至次,摄影真正进入了程序。和老许、高翔约定,做一主题摄影PK,主题是“秋韵”。每人最后对自己一路的摄影所得挑选20幅参选,由局外人品评,选出一等奖一幅,二等奖二幅,三等奖三幅,不设奖品,只在交流提高摄影艺术。
其实走出渥太华就进入了一个五彩的世界。山山枫红,处处湖蓝,眼睛都不够用。不是可拍的景色少,而是太多,多到难以甄选。风光摄影是一个减法的艺术,要从如此多彩的大千世界里抽象出独具诗意的“秋韵”也实在不容易。
有了约定,就有了专心。我观察脚下岩壁上一篷火红的灌木,灌木后远远的一淙清溪,用长焦把红叶印在溪流山影的交汇处,镜头里宛若金秋的写意。
端起照相机就很难放下,满目秋色,竟被风光呵护。尽管今天还有众多的安排,我们还是凝滞在这大美的景色里,举镜踌躇。
再出发已是11点,穿行绵绵密密的景区,12点半到蒙特利尔。高翔安排的第一个项目参观圣.约瑟夫大教堂。
来时在网上做过功课,知道圣.约瑟夫大教堂坐落在市中心的皇家山,那里是蒙特利尔的制高点,不仅可以饱览城市风光,而且圣.约瑟夫教堂本身就是蒙特利尔的文化标记。
北美开拓前期主要是英、法移民。法裔多数信仰罗马天主教,英裔更多地是宗教改革后的新教徒。经过独立战争,更具反叛和独立精神的新教徒大多留在了美国,跑到加拿大的更多的是和皇室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天主教教徒。加拿大成了北美最大的天主教区,蒙特利尔80%的人信仰天主教,圣.约瑟夫教堂更是北美最大的天主教堂。
早就听说这里有一条石砌的长达百米的石阶,从山下一直通到山顶的教堂。虔诚的信徒朝圣要跪爬上去,一步一跪,一跪一祷告,不惜伤痕累累,很有些藏传佛教徒磕长头转寺的气象。我们的到来没有见到跪爬的圣徒。但我见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微闭双目,每跨一级台阶在胸前划十字祷告,非常虔诚。
我在北美进过很多教堂,也参加过基督徒的查经活动。但既没见过如西藏磕长头几千里朝圣的壮举,也没听说基督教有朝拜圣城的传统。基督徒都有属于自己的教区,每周一次活动,礼拜更像是一个集体交流思想的聚会。
圣.约瑟夫是世界第三大圆顶教堂,雄踞皇家山顶。教堂高150米,分上下两层,可容4000人布道。
走进上层教堂,巨大的空间,铁质的门窗,高悬的吊灯,黑白线条的穹顶。石板的地面,花岗岩的灰色墙壁,一股压抑的静谧。游人默默的参观,导游低声的介绍,有信徒在神龛前无声的祷告。
这里也有多彩的窗饰,精美的壁画,端庄的雕塑。但比起我们曾经走过的教堂,更突出的是雄浑,庄严、素朴。
圣.约瑟夫教堂的远近闻名还源于安德烈神父。安德烈神父1937年以91岁高龄去世。他出身贫苦,但一生追随耶稣。不仅创建了圣.约瑟夫教堂,而且行医治病,救人无数。这里有一个角落堆积着数以百计的拐杖,据说就是求治的患者病愈后留下的遗物。安德烈死后被教皇追封为圣徒,是加拿大历史上第一个封圣的人物。我们的到来,很多学生在募捐,志在成立安德烈基金,为贫困地区的人们提供更多的医疗救助。
我在世界行走,欧美国家,最瑰丽的建筑大多是教堂,那里彰显着他们的信仰——博爱、奉献、喜乐。东亚的日本、韩国最醒目的建筑一定是学校,那里存放着他们的信仰——进取、知识、技术。而我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夸张的建筑,大都是银行和政府大楼,那里存放的是什么?难道是金钱、权力、欲望?
呜呼!
教堂后是皇家山瞭望台。据说,1535年,法国探险家雅克.卡蒂埃来到这里,站在这个山顶,面对滔滔东流的圣劳伦斯河,发誓把这里献给法国皇室,此山有了名称——皇家山。
皇家山不高,海拔233米,但地处蒙特利尔高地。其东西北三面为圣约瑟夫大教堂和麦吉尔大学、蒙特利尔大学。正南浩浩荡荡的圣劳伦斯河。大河两岸桥梁衔接,高楼林立,那里是市中心,蒙特利尔市区尽收眼底。
法裔人浪漫,在瞭望台广场放置一台钢琴,任游人自由演奏。
进城,高翔安排的第二个项目仍是参观教堂——圣母大教堂。
圣经记录,玛利亚是木匠约瑟夫的妻子,无性受孕在马槽里生下基督耶稣,是第一个接受神迹皈依基督的人。在天主教中也有圣母无染原罪的教义,玛丽亚因此成为圣母,成为基督教最重要的神祗。
圣母教堂多。我们一路在多伦多、渥太华都参观过圣母教堂。我的经历曾在罗马、巴黎、莫斯科也参观过圣母教堂。不知这个世界有多少圣母教堂,但蒙特利尔圣母大教堂无疑是我在加拿大见过的最辉煌、最壮丽的教堂。
北京人说“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 蒙特利尔人说“先有圣母大教堂,后有蒙特利尔。”
踏进大门就被一种浪漫奢华,庄严肃穆的气氛深深打动。深长高耸的大厅,浅蓝色的甬道,灰蓝的穹顶,装饰着白色几何图案的顶灯。正面,巨大的神龛,幽蓝桃形的天幕,镶嵌着成百上千纯金打造的星星。蓝光辉映下一组金碧辉煌的塔林,塔心是耶稣受难的镂空雕塑。围绕耶稣的有摩西、门西德克、阿荣、亚伯拉罕,一围彩塑的圣人。
金色的基座,蓝盈盈的背景,真是无以言表的神圣空灵。
我尊重宗教信仰,更认为只要人类还不能穷尽真理就一定会为宗教留下一席之地,也相信宗教将伴随人类永生。我更尊重宗教对人类精神文化的贡献,你看那些人类艺术的奇芭:建筑、绘画、雕塑、音乐,哪一项能离开宗教的熏陶?这个世界又有多少艺术珍品是因为宗教而诞生、而永恒。
我理解欧美的宗教和世俗生活是一个社会的两面。而决定和联系着他们的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自由、独立、平等。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因为近代的宗教改革彻底实现了政教分离,吸纳和融汇了现代西方社会的核心价值,基督教才有了新生,才有了如此的繁荣。
走出教堂已是4点50分,离市政厅关门只剩10分钟,匆匆走进市政厅,竟然无专人看管。你只管参观,政府工作人员只管办公。
这里的市政厅格局,无非议会大厅、议员办公室、市长办公室、法庭等等,工作程序,无非民选议员,政党(议员)议政、立法,政府行政,法院、检察院、传媒监督云云。其实和我们曾经参观过的多伦多市政厅,渥太华国会山差不多。相同的体制从中央沿用到基层。奇怪的是,中国自古没有民主的传统,就是后来的四套班子的体制也是从民国套来的,根还是在西方。可拿来的东西怎么就变了样?播下的龙种,收获的怎么就成了跳蚤?
沿市中心圣劳伦斯河游览。好宽的水道,好汹涌的激流。河面搞不清有多少桥梁,构建出两岸如此的繁荣。
圣劳伦斯河是大西洋通北美大湖区的水道,400多年的经营,一系列的水利工程,使这长1200公里的河流成为北美东部的重要通道和能源基地。也正因为这条水道,大湖区集中着美、加东部纽约、华盛顿、芝加哥、蒙特利尔、渥太华等十几座大城市,是货真价实的世界经济最发达地区。
蒙特利尔扼五大湖至大西洋水道的咽喉,有着世界最大的内河港口,发达的现代工业,342万人口,是世界第二大法语城市,人称“小巴黎”。这里既有雄伟的奥林匹克主会场,也有数不清的街道小巷,难得一股独特的法国文化韵味。
我们在市中心的街道游荡,感觉最突出的是大大小小的教堂。法国人对天主教格外青睐,除了我们参观过的圣.约瑟夫大教堂和圣母大教堂,几乎每个街区,每条街道都有教堂,平均每7000人就有一座,据说有450座之多。
可就在这庄严肃穆的教堂旁却有着最花里胡哨的涂鸦。商店、旅馆、地铁、民宅到处可见大红大紫、龙飞凤舞的喷涂画。看来政府并不干涉,有些占满近百平方米的墙壁。
教堂旁的广场,不乏街头艺人的喧嚣。有的演奏乐器,边奏边舞;有的变幻魔术,推销广告;有的模拟雕塑,行为艺术;更多的是卖纪念品的小贩。可这里没有警察,没有城管,没有围观,没有起哄,市民们开心的自娱自乐,像个常年开放的嘉年华,法国式的自由还真透着浪漫。
最不可思议的是,在这北美天主教最大的教区却有着最发达的色情和赌场服务。蒙特利尔的红灯区有名,旅行社导游都会专门介绍。7年前我曾光顾这里,一条街的脱衣舞酒吧,长长一绺的霓虹广告。大招牌下的小门脸,很多是在地下,隐隐的歌声,灯红酒绿。
这里一般不收门票,只需给看门人3—5加元的小费。 啤酒饮料也并不因此加价,一扎啤酒也就5—6加元。基本都是一座高台,中心一根钢管,脱衣舞女赤裸着身体围着钢管舞蹈,客人散座四周。这里的规矩许看不许动。也许这里色情业发达,人们已经习惯,既不拥挤也不喧闹。夫妻、兄妹、情侣,成双成对的出入。据说这里有专门的“同志”(同性恋)区,那里的酒吧歧视异性朋友成双成对的进入。真是有意思,如此神圣的教堂和赌场、脱衣舞酒吧居然毫不相干的聚在一处。
我以为,人的欲望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全然的“存天理,灭人欲”会导致历史的停滞。同样,人的信仰、道德、伦理是社会有序发展的前提。任欲望无限制的膨胀,会导致社会动乱,从另一个角度停滞历史。从根上说,人既不是上帝(心灵、情感、信仰)创造的,也不纯然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猴子变人),而是二者的实践统一。何谓实践?简单说,即人的信仰和理性的追求。可见,人是“人”的历史创造的。在这一创造过程中,科学(逻辑和发展)和宗教(信仰和审美)缺一不可,这也就难怪,越是科技发达,物质繁盛的社会越是宗教发达,这不能不说是人的历史自觉。
也正是这种历史自觉使北美社会平和,物质发达,文化繁盛,成为文化多元共存的典范,为人类提供着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