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9日
昨晚走进渥太华已是灯火通明,错过了拍摄国会山庄的最佳时机。一早,匆匆梳洗,来到亚历山大桥。
我总感觉“上帝”特别眷顾这片土地,你看一路走来,不是大湖,就是大河,无尽的森林,富饶的土地。才告别号称千岛湖的圣劳伦斯河,不出百公里又是渥太华河。一公里多宽,沉沉荡荡,说不出的大气。加拿大据说不算北极南极的冰雪,储蓄着地球20%的淡水,难怪说是最适于人类生存的土地。
而渥太华河对加拿大不仅有灌溉、运输、发电的意义,更重要的它是加拿大统一的标记。
七年战争英军胜利,法国割让了北美殖民地。但民族矛盾依然,为缓解民族矛盾,英国政府不仅承认了法语和法国大陆法系在北美殖民地的平等地位。英女皇还不顾殖民地议会的抗议,毅然把加拿大首都设在这里。
横跨渥太华河,河东为安大略省,也称上加拿大,英语区;河西为魁北克省,也称下加拿大,法语区。渥太华和同样命名的大河成了英法两族居民联邦、共和的衔接地。也确实看得出来,桥东是英语的路牌,桥西是法语的路牌,大型公共建筑都用两种语言标记。
跨过大桥,走进河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宏大的建筑。这里不仅有国家歌剧院,还有加拿大历史博物馆。我曾在这里看过中国舞剧,那次因为言语不通无缘博物馆。这次不同,有了高翔。高翔仔细,怕参观大型项目失去联系,带了一对微型无线报话机。
了解一个国家,捷径莫过于参观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分为文明博物馆和战争博物馆两部分。都是20加元门票,65岁以上老人17加元,可这里无需提供证件,年龄申报全靠自己。进门也简单,工作人员在每个人手腕上盖一个印记,凭印记可以自由出入。
一座足有50米直径,30米高的弧形大厅,一面落地的玻璃墙,玻璃墙对面四层的展厅。可以看出大厅的展示颇费了些心计:正中,一座简陋的印第安人木屋,一座古朴的欧罗巴式建筑,两座房子中间一个代表加拿大历史的鹰嘴图腾柱。
其实,加拿大的历史并没有古代的延续,殖民之前就是史前期,居住着印第安血统的爱斯基摩人,眼下被称为“原住民”。殖民之后直接建设的是近代资本主义。
这里有一幅油画,很有代表性:隔着渥太华河,东侧是巍峨的国会山,西侧的河滩是印第安人的帐篷和篝火。两种文明隔河相对,预示着旧文明的对立、消逝,新文明的融合、开拓。
展览也基本是这个思路,三分之一展示的是印第安人的史前文化:出土的陶盆、瓦罐、弓箭、石器、皮衣、头饰、渔网、木舟,也有少量的青铜刀具。更多的是动漫调控的穴居生活的泥塑复原,有些原始的壁画、木雕、石刻,没有文字。那时的北美大地生活着无数的野兽,苍凉寂寞。
更多的展示是17世纪后欧洲移民的历史。
走入展厅,一副犁铧,一尊大炮,非常有寓意的开头,加拿大人没有回避自己的历史。
这里展示着早期新大陆的发现、移民、贸易、建设,包括农业的开发,工业的发展,文化的创新,殖民地的建立。有早期的集市、码头、工厂、作坊的复原,有现代的科学、技术、文艺、民生的成果,更重要的是记录了北美殖民地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斗争。难得有大量的图片和原始文件,记录了那个如火如荼的年代。
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既有血腥的屠杀,也有艰辛的努力,加拿大各族人民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看到这里展出的加拿大近代成果,我想起一个人,十八世纪英国的欧文。他曾经在这里进行过社会主义新区的开拓,后来因为经营失败被后世的原教旨社会主义者称为空想。
12点半参观总督府。
加拿大是英法殖民地的集合,自然会留下殖民地的印记。最明显的莫过于总督制。
前殖民地时期,英法各有派驻当地的总督,代表宗主国治理。1982年,签订宪法法案,加拿大独立,加入英联邦,有了民选政府,总督改为议会推举,女皇任免,三年一期,总督只具有象征的意义。
我移民加拿大十年,对总督没什么印象,只记得上一任总督是一位黑人妇女,再上一任叫伍冰枝是来自中国香港的移民后裔。总督只是象征,总督府却有实实在在的府邸。我们到来,总督不在,没有升起总督旗。
1867年第一任总督租了一个石材商麦凯恩的房子,占地79英亩。自此,历代总督不断建设,有了现在的规模。
府邸恢宏,有大堂、会客厅、宴会厅、室内网球场,房子多得像迷宫。装饰豪华,仅英国政府赠送的一盏水晶灯就有一吨多重,廊道悬挂等人高的王室成员和前十位总督的肖像。
解说讲的兴高采烈,听高翔翻译,无非历届总督的一些逸事:有什么嗜好,几个孩子,怎么开宴会,怎么会客。并没什么大是大非,英雄业绩。加拿大人并不神化自己的领袖,倒也生机勃勃,很有点人间气象。
真正让我流连的不是这座建筑,而是这硕大的花园。这里有一万多株树,以枫树为主,眼下草坪铺满金黄的枫叶,松鼠蹦蹦跳跳,满园秋色。
树多不稀奇,而是很有创意。这里从1906年起,每位国宾都种植一棵礼仪树,树下有说明。老许调查了一下,还真了得,不仅有国际知名的政治领袖,像罗斯福、曼德拉、戈尔巴乔夫,还有近代知名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其中有三位中国前国家主席,李先念、江泽民、胡锦涛。
加国人聪明,既留下了纪念,又绿化了园林,还为后世各国人民合作增加了友谊。
园林不仅漂亮,而且免费对外开放,我们看到一对新人在这里拍婚纱照,昔日的总督府如今成了百姓的乐园。
告别总督府,来到和平纪念碑。这里纪念碑多,几乎抬眼可见,数这座最醒目。
一座小型的凯旋门,顶上自由女神手持橄榄花环的雕塑。基座一组簇拥着大炮,手持武器的战士群雕。引起我注意的是,基座三面分别题刻“1914—1918”,“1939—1945”,“1950—1953”三组数字。前两组数字分别代表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引起我注意的是第三组数字,代表朝鲜战争,这里叫“韩战”。
一座如此重要的纪念碑,只为三场战争,却有一场战争和中国联系得如此紧密。
我出生在那个时代,而且是在军人家庭,我的很多叔叔伯伯都是那场战争的亲历者,我刚记事就知道抗美援朝。
不知何时,随着改革开放,中国人更多地知道了世界,对那场曾经是非分明的战争产生了狐疑。
毋庸置疑,加拿大人把朝鲜战争陈列在这里,一是表明那是一场世界性战争,二是说明加拿大站在正义一方,联合国的阵线里。这三场战争对他们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二战末期,对战争结束的安排已经有了开罗协议,雅尔塔协议,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联合国。为什么二战结束刚刚五年,又有了新的战争?
是谁首先发起?初衷是什么?中国为什么介入?联合国又为什么介入?都有哪些牺牲?如何评价战争结果?谁才是真正的胜利者?朝鲜战争对朝鲜、对中国、对世界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什么样的后果?近年在中国,围绕那场战争的缘起、过程、损益有了太多的争议。
中国在思考,历史在解密,评价那场历时四年的战争也绝不能仅靠一篇游记。看到眼前加拿大的师长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育,我明白有一点是有共识的:这个世界再不需要战争,哪怕是面对圣洁的“主义”。 世界是多元的,解放更不能越俎代庖。人类一定有能力走出战争的迷局,因为和平、民主、自由、发展才代表世界绝大数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