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窟・锁阳古城

2007・6・2512

点到榆林窟。榆林窟也称“万佛峡”,离敦煌170公里。这是榆林河冲出的一条深沟,沟底一条绿洲,沟两侧黄土沙石垂直壁立,岩壁上开凿了许多石窟。现在开放的有 43个。榆林窟与莫高窟文化特色很接近,也是同一时期开发,被称为“姊妹窟”。

9点老牛就来了,相当於北京时间早7点,太阳还偏在地平线。昨天风沙弥漫,浑浑沌沌,一觉醒来,天晴得乾乾净净,硬硬朗朗,把个太阳惯的光芒四射,晒得头皮疼,大漠敦煌的感觉出来了。南边的鸣沙山凸现了出来,圆润流畅一线起伏的沙脊,线条分明动感摇弋的沙墚,被初升的太阳切割得阴阳分明,错落逶迤。

车拖着长长的影子,随着三危山的移动向榆林窟挺进。

这是一脉很奇特的山,整座山像是被无数的三角锥体磊就。山岩嶙峋狰狞、刀劈斧凿,丘丘有角,墚墚见愣。山体灰得发黑,越是山顶越是浓重,一眼几十里,没有一丝绿意,只有阳光夸张地肆虐着。难怪吴承恩笔下的《西游记》对取经之路的艰难会有那么精彩的描写。

10点40车到瓜州。瓜州原称安息,今人怨其名不吉而恢复其古称。瓜州倒也不浪得虚名,这里的瓜确实了得,清脆中一股浓烈的香甜,瓜汁流在手上,粘的张不开,真是咬一口,甜掉牙,妙不可言。瓜好不稀奇,让我吃惊的是价格。老牛告诉我,这里的西瓜,1984年才卖1.5分钱一斤,一毛五就吃一个大西瓜,现在涨到一元钱一斤,比起那时差价60倍,可见修公路拓市场对当地人的意义。

12点到榆林窟。榆林窟也称“万佛峡”,离敦煌170公里。这是榆林河冲出的一条深沟,沟底一条绿洲,沟两侧黄土沙石垂直壁立,岩壁上开凿了许多石窟。现在开放的有 43个。榆林窟与莫高窟文化特色很接近,也是同一时期开发,被称为“姊妹窟”。

这里有4200平方米壁画,不乏绝世精品。老牛告诉我,他曾在这里临摹壁画4年,就着昏灯,顶着严寒,学到不少东西。

敦煌石窟以雕塑和壁画著称,看到这些美仑美奂的艺术珍品却不能拍摄,真是着急。每每走进石窟,一缕光线从洞口射入,洞窟清凉阴燥,艳丽的壁画、生动的雕塑按照距离洞口的远近接收着不同强度的光,看上去轻柔深远,有很强的立体感。用三脚架长时间曝光一定能出绝品,可惜不过是过过心瘾。吕英英有个小数码,偷偷和盛唐涅槃佛拍了两张纪念照,已是庆幸不已。

这里的讲解员有很高的水平,不仅介绍着古代的艺术特色,更多地是从壁画故事讲解佛经和隋唐五代的人文景观。

佛教来自“西方”,与中土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差異。佛教徒叫“出家人”。何谓“出家”?无家也。而中华文化国与家、君与父是相通的。无君无父也就招来历史上几次灭佛。直到印度式的佛教转化为中国式的佛教才得以大范围流传。佛经古奥艰深,学起来很不容易,不知佛教最後在印度的几近消失是否和这一点有关係。但到了中国就简单化了,传教的形式也有了根本变化。中国的佛教徒,特别是那些来自民间乡土的普通百姓,不要说佛经,大多连汉字也不认识。但寺庙的宏大建筑,佛像的传神雕塑,壁画的精美图案所产成的艺术震撼力和强烈的价值导向,成了最简捷的传教方式。中国农村的很多老人不识佛经,但却虔诚地信佛行善,知道忍让、克制、行善的基本佛理。

同化外来文化是中国人的强项。大体不过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简化外来文化的理论,而一旦简单化就难免流入实用化、庸俗化,难免偷换概念,挂羊头卖狗肉。佛教的流传有这种倾向,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也有这种倾向,就是被我们推崇备至的马克思主义,一旦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也逃不脱简单化、庸俗化的宿命,或者成为真理的标签,或者成为打人的棍子。

到敦煌旅游观光的游客很多,但外宾以日本人最多。我们中午在榆林窟午餐,同座的考古所的刘所长陪同一位日本老人。这位日本老人已来敦煌三次,仍然兴致勃勃。在敦煌有不少石窟标明日本人捐资维护。有些日本人还到西北植树造林,维护生态。

中日之间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关係,历史上一衣带水来往频繁,近代又打得不可开交,结怨甚深。这些年相安无事,但也不少打嘴架。其实中日关係源远流长,历史上师徒名分早定;只是近代日本走在了前面,有些反徒为师,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两国发展的大致方向一致。

中日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东西要远比西方多,又何苦紧紧咬住近几十年的恩恩怨怨不放?中国要发展就要走出去,中国要发展也要引进来,交流才是出路。这一点我们的祖先要比我们高明得多。看看一队队不远万里来拜访我们祖先的日本人、韩国人、美国人,大唐威仪影响至今,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下午4点回程,半路参观锁阳古城。这是一片被红柳淹没的废墟。汉代即在这里筑城设县,唐代进一步扩大加固,建州府,定名瓜州。从废墟的规模来看,唐城不小,方圆1.2平方公里,周长6.4公里。周边有可灌溉的屯田30万亩,常年驻军十几万人应该没问题。唐以来时间并不长,但戈壁的风沙、烈日还是把它损毁得面目全非,只余城墙遗迹和一座观望的角墩。“瓜州”改名“锁阳”有一段典故。相传唐代大将薛仁贵率部平西,走到瓜州为土蕃军围困。弹尽粮绝时,发现城内生长有大量锁阳,遂以锁阳的根和叶充饥。终於坚持下来,战胜吐蕃。唐太宗感念“锁阳”有功,将瓜州城改名“锁阳”。故事不知真假,但名字是流传下来了。

锁阳古城遗址作为旅游观光项目由一个私人承包。因为是“遗址”,倒成全了这个承包户,不用再维护,把路一拦,盖一间售票房就收钱,每人80元没商量。招了几个导游,都是当地小姑娘,什么也不懂,什么也说不清,只会引路,幹得好的每月400元,有的根本不发工资,小姑娘们也没什么积极性。老板倒是很能说,我所记录全拜托他所言。老板一再声称所得票款用来保护遗址,可我没看到任何措施和行动,只看到收钱。

朋友告诉我,这里旅游景点基本被官宦子弟承包,平民百姓没有背景想也不用想。

吕英英在导游小姐带领下,居然挖到两颗锁阳,小姑娘说;这里刮大风後经常可以捡到古钱币和古饰物。锁阳基本挖绝了,能碰到锁阳是缘分。

     《满江红・锁阳古城遗址游记》

断瓦残垣,也凄然,荒草青玄。骄阳晒,角墩腾虚,黄土生烟。遥闻城头画角喧,锁阳充饥定天山。薛仁贵,横刀收西域,美名传。

大英雄,已成仙。新瓜州,谋发展。把豪情换作,利欲争先。煌煌古寺妆新秀,锁阳古城也卖钱。看东方,红尘滚滚来,换人间。

copyright© 郭五一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