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思考

2007・6・29

1500年前,莫高窟的“佛”是“气清”的,莫高窟的“人”是“心远”的。这种大自觉所体现的清醒追求,远大志向成就了中华民族对“西方”文化的融合,成就了300年的鼎盛,成就了几代人的艺术追求,也成就了人类精神史上的高峰。面对类似的时代我们今天将何去何从?

 

敦煌之旅结束了,老牛任劳任怨陪我们到了最後一刻,并送了我们一人一箱“李广杏”。飞机在大漠上攀升,敦煌渐行渐远。面对大漠中的绿洲,边远的小城,中国人的艺术之乡,它除了留给我一系列的观光遐思还带给我一些其它的什么呢?

我想起敦煌的一副对联,“气清更觉山川近,心远才知宇宙宽。”这是古人的认识,何等的意境。可人能活得“气清”“心远”吗?

我曾经想过,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人类发展进化史的浓缩,区别只在於自觉程度。每个人一来到这个世界都只是“动物”,既有求“真”求“善”求“美”的潜质,也有“任性、懒惰、嫉妒”的本能。近代人自称为“高级动物”,不能不说是一种大明智、大自觉。人性不仅是与生俱来的,而且是人的文化造就的。因此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的约束自我的动物性,启发和弘扬自我的精神潜质,不断地走向“人”的过程。

从人类的精神发展历程来看。近2500年,能被历史留住,并被视为“正教”的信仰追求,无不是教育人们约束、克制自我的物欲,同时弘扬真诚(真),仁爱(善)坚定(美),以凝聚人群,造福人类。几千年来,人类对信仰的坚定在本质上就是从动物向人进化的坚定,是渴望成为“人”的坚定。

近代以来,以西方为代表的“现代社会”走向一个误区,把科学显示的工具理性,等同於人的精神追求的价值理性;把单一的物质发达,满足人的物欲追求作为社会理性的追求方向。把生产力的发展视为人类走向大同的唯一必然,把动物向人的进化视为科学和物质追求的结果。失去“美”的终极指导(人类生存意义的指导),失去“善”的实践能力(人类生存和谐的能力),单纯强调理性和科学(真)。这种失去人类价值指导的实践,能导致人性的进步?能导致人类社会的平和?

结果只能是:人的动物性本能的扩张。战争、掠夺、欺诈、享乐。

社会的楷模成了欺世盗名,杀伐决断的政治强人;成了利及四海、跨国跨洲的经济大鳄;成了粉饰太平、出卖良知的文痞:成了搔首弄姿、哗众取宠的艺人、模特。

教育从培养精神人格的殿堂堕落为催化物欲的温床,艺术从净化心灵的圭臬演绎为争名夺利的战场,人类在“权力、金钱、名誉”的三驾马车驱使下狂奔,走向人性丧失的悬崖。

现代社会发展得太快,以致人们“活得匆忙,来不及感受”。失去思索,失去追求,自然就失去信仰,失去坚定。五花八门的主义,瞬息万变的说教使人们陷入迷茫:是否自然界的瞬息万变就决定了人性也要瞬息万变?是否时间、空间的相对性就决定了人格的随意变迁?是否物质的无限可分就决定了人的社会的永远分裂?是否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就决定了人类社会争斗的不断升级?人相对於自然究竟是什么?人性究竟是什么?

几年来这些问题一直想不清。但我以为,人之所以是人,一定有自己的定性。这个定性一定应该有两个基本品质:一是人性一定应该是人类的精神性,是人的精神对人的物质存在的自觉和规定,是人类对真、善、美,对幸福的价值认可和实践。二是人性在人的历史发展中是一个不断自觉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人坚定不移的自觉追求,任何游疑和含糊都会使我们失去成为人的自觉,甚至堕落。

我一直有这样一种想法:其实人类所以成为人类,并不全是自然衍化的产物,而是人类自觉努力的结果。任何人类文化的形成,都是千百年来人类生存努力摸索的产物,是对有利於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行为的肯定和发扬,对无利於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行为的否定和抑制。古人的一代一代的努力产生了人的文化,使人的自觉和努力延续至今。

这是一个人成为人的过程,因为是个过程,所以没有终极的模式,没有终极的价值,世界一体化只是一个没有尽头的趋势。多元共存才是这一过程的正确描述。

但也正因为是个过程,文化是可能消亡的,自然灾害姑且不论,仅是我们或我们的後代,如果失去自觉,放棄“成人”的努力,同样可能导致“人”的文化的消亡,导致人类社会的毁灭。这一点,创造莫高窟壁画的前圣先贤们是有充分的认识的。

你看那些壁画,那里有他们对人类的理想,有他们对後人的警示,有地狱的恐惧和极乐世界的畅想。那里表现的人类修行、修性的追求不正是人从动物走向“人”的过程描述?那些半人半兽,在欲望的痛苦中煎熬的形象不正是人类走向堕落的写照?

人是不断成长出来的,人都会面对死亡,在死亡面前我们能无愧地说:我成“人”了,我在“成人”的道路上坚定了,我回归了那个本应属於我的“自我”,回归了那个被我们的先贤称为圣人、上帝、真主、佛陀的“人”了吗?

1500年前,莫高窟的佛是“气清”的,莫高窟的人是“心远”的。这种大自觉所体现的清醒追求、远大志向成就了中华民族对西方文化的融合,成就了300年的鼎盛,成就了几代人的艺术追求,也成就了人类精神史上的高峰。面对喧嚣的时代我们今天将何去何从?

再见了,敦煌、再见了,莫高窟。我还会来,直至真正的“心远、气清”。

 

 

copyright© 郭五一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