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亚加拉瀑布

1
峡谷瀑布

10月15日

晨,微曦,来到屋外。

这是一个五户农家的小村,当中一面小湖,把着一个丁字路口。五彩的树墙,金枫倒映,金黄的玉米,雨雾蒙蒙。美国的农村,没有农户的聚集,清清静静。

美国的农民是土地的主人,高大精致的房屋,青翠的草坪,堆放着大型的农业机具,每家都有谷仓,三层楼高的圆筒,透着富裕。

美国的农村和中国不同,没有千年历史造成的人口压力,没有世代相聚形成的宗法传统。中国的农业更大程度是自产自足的自然经济,美国自十九世纪以来就开始农业升级,农业商品化,农村人口减少,农业有了规模效益。

 美国的农民少,只占总人口不到2%。但围绕农业服务的工业人口并不少,生产化肥、农药、农机、农产品加工、销售的人口总数至少占总人口的15%。美国的农业不单在农村,它是围绕市场运转的一个庞大的系统。

过去的教育,总以为美国农业大量的采用现代技术,依靠化石能源,不可持续,现在看来不尽然。我们在农区行走,不仅风光秀丽,而且看不到污染。前几天我们参观的肯哈特的牧场,农田种植饲料养牛,牛的粪便通过沼气池处理。沼气用来发电,渣滓做成有机肥施于农田。电除了自用,多余卖给电力公司。农业走上了生态循环的良性道路。

美国的农业以高度商业化的家庭农场为主,平均每户有200公顷土地。不仅土地多,美国的农民还高度自治,有自己的组织,代表农民的利益和社会协调。农业不仅有众多的农学院,农业科技推广组织提供有偿服务,而且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美国实行“以工补农”的政策,政府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形成城乡衔接的交通、供水、供电、供气和电信网络系统。美国的农产品价格政府给以补贴,有较低的农业税收和市场的保护。除此,美国还形成了比较完整地保护农业的法律体系,建立了农业生产风险防范的保险机制。

2
山涧

农民在美国就是天之骄子。

中国不同。中国的农村长期以来是封闭、保守的代称。特别1949年以后,土地集体化,农民丧失了基本的生产资料。人民公社政教合一,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失去自由。农业成了国家发展工业的垫脚石。那时下乡就是对“犯错误”的惩罚,农民长期被压在社会的底层。

改革开放,联产承包,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土地所有权问题并没解决,既无法形成土地的有效流转,也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的发展仍然严重滞后。以至有基层干部呼吁“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比起美国的农业我们还有太大的差距。

10点半出发,今天的目的地是尼亚加拉大瀑布,从那里我们将重新走进加拿大。

好事成双,在抵达大瀑布的路上,我们首先走进托汉诺克瀑布公园(Taughannock Falls State park)。

这是一道上千米的峡谷,岩崖对列近百米高,当中一道溪流。

正是中午,阳光从谷顶探入,层层叠叠的水帘闪着刺眼的白光,隔不远有清潭,倒映着崖壁上的枫树,红影粼粼,鳟鱼出没。支好三角架,慢速曝光,显示屏上枫红点点,清亮的水雾。

边走边摄,走走停停,峰回路转,迎面一道瀑布。

这是一道30多米宽,70多米高的瀑布,瀑布前有观景桥,桥头高大的枫树。游人在这里观赏,猩红的枫叶印上雪白的水帘,雨雾轻浮,红枫遮护。

如此规模的瀑布其实亦属难得,所以没有引起我的惊奇,是因为心里已经存了一道更大的瀑布。

3
尼亚加拉河

继续前行,6点来到美国一侧的尼亚加拉城。

尼亚加拉瀑布号称世界七大奇景之一,与南美的伊瓜苏瀑布、非洲的维多利亚瀑布并称世界三大跨国瀑布。

来到北美,我曾先后两次从加拿大一侧来到这里,一次是在盛夏,一次是在隆冬。

盛夏植被丰茂,水流湍急。跌落的水幕激起巨大的水雾,游船在水雾中游弋。巨大的峡谷,翻动着白沫,百花盛开,绚丽的彩虹簌簌。

隆冬一片洁白,水幕两侧巨大的冰瘤,轰鸣中迎风飘动着无尽的冰花,崖岸上的植被铁树银花,说不尽的晶莹剔透。

今次来正值中秋,天近黄昏,美国一侧的尼亚加拉城霓虹闪烁。这里是旅游热地,集聚着众多的饭店、商场,最醒目的是高达三四十层楼的赌场,巨大的荧光屏闪烁着广告,我们走进尼亚加拉公园。

花坛、小路、枫树,行走间长椅围着一尊雕塑,细看,有说明,纪念著名天才科学家特斯拉。

特拉斯和尼亚加拉河是不可分的,因为他的发明和无私的推广,1897年美国人在这里建了人类第一座10万马力的交流发电机组,自那以后水力发电、输电走入人类文明进程,尼亚加拉有了更高的知名度。

如今尼亚加拉河已建造了十数个发电站,发的电可供美国纽约州、加拿大安大略省1\4的用电。难得百年前的发电机组仍然工作,成为一桩科技奇迹。

从这里可以听到水声喧哗。急走几步,壮观,眼前一道一公里宽的大坝,坝底白浪翻卷,激流奔涌,一条咆哮的大河。

4
尼亚加拉瀑布

沿河前行不远,大河被礁岛分开,这就是著名的根特岛,再往前,大河从那里跌落。

急行,走上观景台,这里是美国地段,瀑布和观景台平行,我们来到瀑布的一侧。这里没有加拿大一侧看得完整,水幕被根特岛切分,迷蒙中虚虚幻幻、错错落落。

尼亚加拉瀑布地处连接伊利安湖和安大略湖的尼亚加拉河段。河水流经这里从海拔174米骤然跌落至海拔75米,2407立方米\秒的水量,一公里宽的水幕。

支好三脚架,从取景器望出去:巨大的轰鸣,奔腾的激流,飘忽的水雾,幻化出无以言表的壮阔。

如此人间奇景难怪会挑动人类的觊觎。1812年——1814年美加两国为争夺这一景色,进行了激烈的战争。战争结果,理性战胜了贪欲,签订了“根特协议”,规定尼亚加拉河主航道中心线为两国分界,尼亚加拉瀑布为两国共有。自那以来200年,共有变成了共享、共建、共荣,美加两国分别在自己的一侧建立了尼亚加拉城,尼亚加拉景区成了享誉世界的风景名胜。

我们沉浸在这痴迷的景色,不觉天黑,突然,加拿大一侧灯亮了,还没反应过来,美国一侧的灯也亮了。大功率的探照灯,隔十秒钟一变,粉红、浅紫、嫩绿、天蓝被水雾推上夜空。瀑布忽明忽暗,水幕时清时玄,那源自谷底的巨大轰鸣,暗夜中越发的悠远。

尼亚加拉,仙境般的景色。

5
夜幕下的尼亚加拉瀑布

 

copyright© 郭五一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