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和平塔
2013年9月30日
拉开窗帘,云层爬上了天幕,久违了,秋风秋雨。
一早来到国会山。说是山,其实只是从渥太华河方向看,一线的高台,从正面看不过现代商业街对面一系列仿古的哥特式建筑。这里集中着加拿大的国家管理机关,和平塔最雄壮突出。
阔大的广场,鲜花草坪,中间一条长长的花岗岩甬道。甬道的尽头圆形的长明火台,雕刻着各州的徽记,火炬在燃烧。左侧是参议院大厦,右侧是众议院大厦,正中是和平塔大厦,铜绿的屋顶,高达百米的钟楼。
我们到来,国会山前的广场已见人群密集,仔细看,一多半是中国人,真是个奇观。
在加拿大参观国会是每个旅游者都可以享受的权利,但国会还要办公,每天参观有固定的人数。2003年我曾来过这里,那时没有这么多中国游客,加国人参观的很少,旅行社导游率领游客随时来都可以进去。现在不行了,要早早排队,票发完就得等到明天。
难怪加国人说中国人富有,他们一定想不清,中国人旅游,参观别人的国会还会拥挤。
和平塔门厅
走进国会,有严格的安检,要解下腰带鞋帽,安检人员很客气,临了一句汉语问候,“玩的高兴。”乖乖,汉语已成了这里的问候用语。
穿过办公区。这里正在上班。幽幽的廊道,两侧的办公室挂着议员和机构的名称。工作人员显然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到访,参观者列队走左侧,工作人员走右侧,大家静悄悄。
议会门厅也许有三层楼高,一围雕花的拱门,装饰着加拿大历史事件的浮雕。周边挂着历届政治家的肖像,暗格的玻璃穹顶。墙上有铜牌,刻着上下院议员的名字。这里是接待选民和传媒的地方,有图片介绍加拿大的政治史,国会史,议员产生的程序,议会工作的秩序。
打开下议院大门,一座长方的宏大厅堂。正中甬道直对议长席,两侧是议员席,有308个座位。左侧是执政党席位,右侧是在野党席位,按加拿大法律,每10万人选举一个众议员,代表加拿大3000万民众。二楼设旁听席,是百姓和传媒的坐席,议院开会允许旁听。听解说员介绍,经常有学校的老师领孩子们来观摩,既为熟悉加拿大的民主政治,也为孩子们今后参政指导。
上议院大厅
上议院和下议院相仿,只是席位更少,仅112 席,一座大厅狭长富丽。
我很赞叹加拿大的议会制度。一个3000万人口的国家,不过北京加天津的人口,不仅有如此辉煌的国会,更重要的是有严谨的宪政制度。
加拿大议会由总督(英女王代表)、上议院(参议院)和下议院(众议院)组成。
总督只是象征,负责履行女王的礼仪性职责。
上议院有112名议员,由现任总理提名,总督任命,一般都为全国有影响的知名人士,名额按人口比例分配。职责主要是审议、通过下院通过的立法法案。有权修改法案,但必须下院通过方可生效。上院一般对下院通过的法律不作修改,更像是个评估、咨询机构。
加拿大的真正权力在下院。议员按选区产生,每十万人一个选区,每个选区选举一个下议员(众议员)。下议院代表民众,有立法权和问责权,可直接选举和问责政府。下院四年一选举,大选前总督代表皇室解散下议院。选区有选举权的民众每一百人联名有权提名候选人,在选区经过竞选,多数通过的候选人成为下议员。下议员组成政党,多数党党首一般成为政府总理,独立人士有权参选。
这种党派轮流执政,上下院互为支撑,共同立法、选举、监督和任免政府的体制。既可确保民意得到尊重,也可确保文化得到的传承。
我想起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的一句话:“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珍贵的不是令人眩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而这笼子的主要支撑就是眼前的国会制度。
国会图书馆
国会山最值得自豪的是国会图书馆。进国会前我们曾围绕外围参观,国会大厦的后边有一座别具风格的头盔形建筑,高翔告诉我那是国会图书馆,印在面值10加元的钞票上。
从里面观察,圆形的格局,正中手持权杖和橄榄花环的维多利亚女王的塑像。一围三层的隔间,壁上是书橱,摆放着煌煌洋洋的图书。书橱上方是一圈玻璃窗,可以很好的采光。这里保存了7000万册 图书,更难得保存着历届议会的文件,为议会提供咨询服务。
这里有300多工作人员,通过网络,连接着500家图书馆,服务遍布全国。图书馆西侧有能容纳400人,配有同声翻译的礼堂。
据说这里曾发生过大火,所幸十八世纪创作的伊丽莎白一世的画像没有损毁,成了这里的镇馆之宝。
最让人难忘的是这里的阵亡将士纪念堂。
导游介绍,和平塔是为纪念一战建造,纪念堂是核心。墙壁的岩石采自法国,地板的石料取自一战的战场。参观这里要排队,一次只能10人进入,不许拍照。大家安静下来,一种无形的肃穆。
阵亡将士纪念堂
走过一段高窄幽深的廊道,进入一间同样高窄的厅堂,也许不到100平方米,三层楼高的穹顶,金色的灯光,像走进一座神龛,一种灵魂升腾的压力。
摒住呼吸观察,六根圆柱围着一座祭台,圆柱之间大理石的墙壁,刻着镏金的文字。祭台上一个金边的玻璃匣,内存一本用金箔写的书,那是加拿大建国以来为国捐躯的烈士名录。同样的内容也雕刻在墙上,从1866年一直到2013年。我观察,有一块专门记录韩战死难烈士的碑文。记录一直在添加,一直记到现在,包括前些天在阿富汗殉难的军人。
加拿大仁义,不忘为国捐躯的先人,不仅以金字记录,而且在首都的核心地段建造如此辉煌的和平塔。
和平塔钟楼远眺
最后的节目乘电梯参观钟楼。
这里是和平塔的制高点,塔顶四面4.6米直径的时钟,不仅报时,还可以从四个方向观察渥太华。
脚下是广场,密集的楼群,青铜色的古建,绿树草坪中一尊尊先人的雕塑。我看向东方,那里是我们将去的地方,大地已显斑斓,几丝浮云,几点鸟踪,五彩的大地,隐隐的一条大河。
告别渥太华,前方是蒙特利尔,可高翔的追求不在城市,而在路上,一座座沿途的国家公园。
其实,以中国人的眼光看,这里除了城市,都是公园。
无处不在的密林,随时可见的湖泊。金秋,多彩的植被映入水泊,圈出一围围的天蓝。金风骤起,水波荡漾,山影虚幻迷离,说不尽的大美景色。
我的中国也有类似景色,在内蒙的兴安岭,在新疆的喀纳斯,在河北承德的坝上草原。我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一次又一次的走进那里。那里也有如此瑰丽的“五彩山”,也有山前一片片金色的沼泽,悠悠的湖泊,也有海狸鼠筑造的“水坝”,也有长天翔鹤。
可随着时日的迁延,一样的景色开始有了不同的命运。北美的景区大多保留着自然状态。服务区也大多简单、洁净,很少商业设施。这里的年轻人登山,很多人背着帐篷和野炊设备,山顶设有专门的栖息宿营地,不仅可以饱览自然山河的壮美,而且享受着登山野游的乐趣。大多的自然公园不收费,游客可以自由出入。即使名盛一时的国家公园,收费也很低。我刚去过的黄石公园,一辆车四个人、七天也仅收25美金。旅游在这里是自然和自由的享乐。
不知什么时候中国开始向北美学习,有了国家公园,有了星级景区,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几乎所有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色都成了景区,各级政府拦路圈地,盖庙修门,兴起了一个全民办旅游的高潮。这一下“五彩山”拉上了铁网,沼泽地筑上了长桥,静谧的湖光倒映着五星级宾馆,野兽出没的山林盖出了一座座度假村。自然不再了,人们把城市的歌厅、酒吧、洗澡城搬到了郊野,而且门票、费用出奇的高。旅游失去了自然和野趣,成了经济的增长点。而当代,只要一和经济挂钩就难免“发高烧”。
这里自然,一条山路坠落树海,两侧五彩缤纷的树梢。我们步行在这色彩的屏障,享受着金风拂煦,享受着夕阳晚照,享受着重叠的山影、静谧的溪水,享受着镜头中一蓬蓬枫叶火焰一般的燃烧。
题 记
五彩屏障半蔽天,
秋风秋雨几缠绵。
若是金风长相守,
何须羡佛上西天。
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