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余荒草地
9月14日
住下了才知道,我们住在著名的古比雪夫集体农庄,这间小旅馆曾经就是农庄的财产。
上中学,学俄语,第一节课,三句话,“中国是我的祖国;北京是我们的首都;人民公社是我的家”。那里的公社一词就是集体农庄的转述。50年过去,人民公社先离开了人们的视野,苏联解体,集体农庄也随即解散。
一次亘古不见的乌托邦实验,然后是亘古不见的大复原,50年的流血流汗,辛勤积累,瞬间毁于一旦。
其实苏联时期的集体农庄比中国的人民公社基础要好。可吃大锅饭是一样的,集体经济农民没有积极性,农业连年减产,两国也是一样的。
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农民偷偷搞承包,得到了有改革意识的官僚支持。最典型,四川、安徽,实行了承包制,农业明显好转。以致流传:“要吃粮,找紫阳,要吃米,找万里”。
有了先例,中央总结,进行改革。1983年在基层家庭承包的基础上,正式取消了“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的人民公社制度,把土地承包给农民,30年不变。
中国的改革给了苏联启示,1986年,戈尔巴乔夫第一次正式肯定了家庭承包制形式,提出推广家庭承包合同制。1884年古比雪夫集体农庄成为试点,烟草种植业改为家庭承包,当年,每公顷烟草产量从2·2万公斤增加到4·5万公斤,成了全苏联的榜样。有力推动了农业走出“一大二公”的现状。
我所以对古比雪夫农庄敏感,还有一个原因,我曾看过一篇文章记述苏联的华裔回民领袖白彦虎,东乡回族,陕西人,为清军迫害逃到这里。1982年苏联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他就是这里人,古比雪夫集体农庄应该有很多的华裔。在哪呢?
其实这不过是想法,也许村庄在别处,眼前并看不到多少房屋。大片的麦田已经收割,荒草萋萋,桦林丛密,一派沉寂。
我想到来时路边遇到的集体农庄庄员,3000户的农庄,20年只剩下不到300人。大多数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出卖土地,搬到城市,已是潮流。
这里一样,有限的房屋,大多已经颓废,人口很少,大片的荒草地,集体农庄几乎看不见踪迹。
菩萨蛮 记古比雪夫农庄
晚霞凄迷村寨稀,旷野无垠桦林低。
农庄知何去?空余荒草地。
小牛立山坡,痴痴向天歌。
天意高难测,谁铸百年错?。
路标
7点出发,8点05走进萨乌拉州。车外大片的葵花垂着头,等待收割,我们高速行走。
10点半,3号车越线超车,被警察拦住。老施弟兄不懂俄语,也算占个便宜,警察没法处理。刘开宇赶上来,也装糊涂,警察没法对话,送了四个警察一人一件体恤衫,总算过关。
12点走进巴什卡拉斯坦,大面积的油田。这一带桦林大多变色,灌木一线猩红,大美的景色。
2点转上M5国道,路宽了,车多了,这条路的尽头是车里雅宾斯克,从那里进入西伯利亚,还有400公里。
4点出彩了,碰到一帮老乡。
广东卫视主办,中央台9频道协办,广州汽车集团公司赞助。14辆车,以广汽出产的丰田为主。42人,以两广、港澳人居多。招招摇摇,热热闹闹。都是跑路的,都是欧亚大陆行,自然胜似亲人。不同的只是,他们的目的地是巴黎,到了巴黎乘飞机回国,汽车走海运。比我们豪华,也省事得多。
这几年很兴这种旅游,媒体出面,老板掏钱,个人凑份子,自然有人赚钱。其实各种组合都有,最合适的是媒体加企业。企业反正要作广告,给谁花也是花,何不拉着传媒?传媒不过是制造新闻,还有比万里长征,西天取经更吸眼球的节目?皆大欢喜。
一通介绍,这里居然还有刘开宇的粉丝,热闹。有记者就有亮点,自然是录音,录像。拍集体照。看看名头,“中华亚欧万里行”,“俄罗斯远征军”,有没有点大军会师的味道,中国牛,是人就会唱高调。
这也算是它乡遇故知,惺惺相惜,热烈盘道,临别诵诗一首记怀。
路遇亚欧万里行车队
欣逢路友情依依,我向俄疆你巴黎。
男儿横行自本色,海角天涯任东西。
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