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7日
晨,乌云,细雨,信步林间。
这是一处山谷,两侧青山,谷底一条溪流。旅店隐秘在溪流深处,浓云聚散。
昨天听高翔介绍,我们住的韦尔斯旅店(Well inn)的老板,青年时来此地旅游,爱此地山清水秀不忍离去。下决心辞去城里的工作,夫妻二人用一生的积蓄买下这里的山林,盖出一片旅店。从此以经营旅店为生,忙时,招待客人,闲时游山玩水摄影钓鱼,不亦乐乎。
很朴实的一对老人,很简单的一座乡村旅店。十几间木屋,廊道吊着花环。一片绿地,对着苇塘,芦花正在盛开,花头清亮亮、光闪闪。
我总在想,北美人的追求和我们大不一样,这里很少等级秩序的价值压迫,很少社会公认的贵贱之分。人们大多不热衷于读书做官,甚至不热衷于奔忙赚钱。即使挣钱,更多地也不是为了享乐,传给子孙,而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北美的成功企业家成名之后很多转业做了慈善家,他们的儿女也不以继承财产为荣,他们没有扬名声、显父母的传统,幸福只在于努力、创造、成功与家庭的和睦。
离这里不远有一座古意悠然的廊桥,油漆彩画,彩旗招展。正是万圣节,桥头有等身的稻草人,“吊死鬼”在树上高悬。这里已改造为一处咖啡馆,几张桌子,十几把椅子,两个自动售货机,一台自助咖啡机,桌子上摆放着面包、牛油、奶酪、果酱,墙上有价格表。显然有人来过,咖啡机已接通电源。可眼下没有主人,任来客自取自付。真是不可思议的早餐店。
再出发,得到消息,华盛顿山风大,依旧封山。高翔临时动议,周游沿途农庄。
这里的农庄漂亮,一条蜿蜒的沙石路,细雨中动荡的轻云。玉米已经成熟,飘荡着金黄;牧草依然成长,展示着翠嫩;一列列的葡萄架正等着采摘,远山的枫红怅怅洋洋。
来到一处农庄,绿屋顶、红墙,高大的桶仓,草坪围着白色的栏栅,雾一丝一缕的飘过,朦胧中一群驼羊。
这里养驼羊,不知是为了收毛还是为了观赏。刚剪过绒,细细的脖子,光溜溜的躯体,圆圆的头颅,还留着刘海,有点卡通,萌萌的,简直就是艺术品,美国的农民,放羊都和别人不一样。
老许和高翔下车寻景拍照,我不想动,松懈的靠上椅背,闭上眼,听雨滴拍打着枝叶,昏昏沉入梦乡。
再被唤醒,来到急流桥畔。(Swift River Bridge)
也许是新英格兰地区雨水多,廊桥就多,特别是在农村。乡间小路,溪流断谷,隔不远就有廊桥,昨天以来已见到六座。这座有代表性,不再通车,专门辟为景点。桥头有标牌说明,1869年建桥,近150年保存完好。
几天,一直想拍一张廊桥的标准像,作为摄影PK的摹本。可拍了几座桥,总觉着不满意。
这里水清桥宽,走在桥上,桥洞幽暗,轩窗明亮。窗外无尽的枫红,空气中一股淡雅的清香。下到河滩,落叶金红,溪流翻卷,一座拱形的廊桥横跨两岸。虽说很美,可直接拍出来,总脱不了俗套。突然发现窗棱有蛛网,长焦聚光,好美!一只蜘蛛,蛛网清亮,放射样的交织,衬上模糊的松绿枫红,无以言表的秋韵气象。
想象着,如果能把这蛛网移到河滩,大景深拍摄,以廊桥红叶为背景。那清晰闪亮的蛛网障上模糊的溪水、红叶、廊桥,该是何等诗意的景象?
冒雨来到河滩,树丛中上下寻找,无果,蜘蛛不给面子。又一次理解,风光摄影,只能发现美,而不能制造美,美全在自然。
下午,走上景观大道。这是绕华盛顿山的一条大路,近200公
里长,沿途到处有观景台,有风景彩照。这里的摄影精品,可见雪山残月,湖畔枫红,可见半山飞瀑,雨后彩虹。可今天什么也看不见,半山浓雾,凄凄细雨, 只有无穷的想象。
回到旅店的房间,凭窗:秋浓郁,天阴暗,云轻浮,雨潺潺。有车灯来往,光照水潭。遍地落叶,清悠悠、亮闪闪,把个林深夜暗妆点得缠缠绵绵,好一个秋意无限。
自然有“常”, 一年中总有春花秋实;人生无“常”,怎么就来到这五彩缤纷的高山上。我们在北美寻秋,把酒临风,冥冥中走入美的畅想。
我的人生,一如这自然大开大阖。小小年纪就知道抗美援朝,反霸清算;知道反右、四清、阶级斗争;文革大起大落一心要做共产主义接班人,没想到发配到云南;然后是下工厂,当兵,吃了很多苦,又赶上改革开放。五十年风风雨雨,随波逐浪,六十岁来到北美,竟走入如此美丽的地方。
我不知是否有上帝、天堂?但我企盼有,因为那里有天心的美,可以给人对公正的坚信,对理想的恪守,对奋斗的支撑,对明天的向往。我感谢“上帝”,它让我一生的努力有了回报,让我忐忑漂泊的心有了故乡。
自然如斯,人生如斯,美才是人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