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巴托

CIMG5316 (640x313)

甘丹寺

9月26日

昨晚回到乌兰巴托已是半夜,一早,还是出来了。

走在乌兰巴托街头,陌生少了,远没有俄罗斯的文化隔膜。有一股熟悉的味道,什么味道?藏传佛教。

不看地图,没人介绍,顺着大路走,找热闹的地方,甘丹寺到了。

蒙古民族可谓人类奇葩,像一群没长大的孩子,还没懂事就闯进别人家。闯进去才发现,人家不会打架,可会讲经,对世界有成套的说法,好奇。那就听听,坏了,被宗教改造。

四大汗国,哪四大?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伊尔汗国。当然,蒙古高原还是祖宗之地,入主中原的元朝,成了宗主。看看,五大摊子。

都在哪呢?不细说了,罗列如下,中亚、南亚、东欧、俄罗斯,当然根据地是中国。如此大的一砣,民族多了,各有各的玩儿法。蒙古人懵了,伊斯兰,基督教(东正教、天主教),佛教,包括儒学,道教都来点吧。分化,四分五裂。帝国没打败仗,自己化了。

眼下的蒙古国就是元帝国的遗腹子,归化了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高,实在是高。不仅管思想,还管社会,政教合一。忽必烈不糊涂,知道普及藏传佛教既可以收老百姓的心,又可以肯定统治的合法性,大力提倡。

元代,大批藏传佛教高僧到蒙古泓法,驱逐了蒙古人的原始宗教萨满教。佛教慈悲救世,普渡众生,蒙古人被感化了,低下了高贵的头。而佛教的弘扬,既给了蒙古人生命的寄托,又建立了蒙古文化,有文字了,有信仰了,有医学了,有艺术了,当然,最多的是有喇嘛了。蒙古人长大了,化解了儿童时的戾气,不打架了,少打架了。这一支蒙古人因文化得以保留。

一个困惑的城市。怎么讲?两个文化中心。有意思的是,都熟悉。

旧时代的中心,蒙古文化的象征——甘丹寺。佛寺宏大,游人如织,不乏虔诚的信徒。虽没有拉萨甘丹寺的规模,也很了得,五座僧院,数不清的喇嘛。这里的佛学院为蒙古、俄罗斯的寺院培养僧侣,有很大的影响。

蒙古民族是个很背运的民族,14世纪中期被汉族人打回了老家,皈依了佛教,从此一蹶不振。先是跟在满族人后面混个二主子,后又受苏联压迫,搞社会主义,成了苏联的廉价原料供应地。如今苏联垮了,有点找不着北。拉着美国、日本,也拉着传统。这不,甘丹寺也是1990年,民主革命后才发达,如今粉刷一新。记忆最深刻的不是佛像,不是雕饰,是什么?鸽子,成千上万的鸽子。

新时代的中心,苏赫巴托尔广场。巨大的场地,大型雕塑,政府办公楼、歌剧院、博物馆、大会堂,像不像红场?苏联模式。

乌兰巴托的现代建筑,以此为基点,向外扩张,越向外,越传统,越向外,越古代。正中,苏赫巴托尔的大型雕塑。

苏赫是名,巴托尔——蒙语英雄。

CIMG5351 (640x306)

苏赫雕塑

苏赫在中国几乎无人知道,在蒙古是人人皆知的人物,不奇怪,一个争取蒙古独立的“英雄”。

苏赫1912年,在俄国人开办的军校毕业,在中国军队任职。1919年,中国政府收复外蒙,苏赫逃到苏联。受共产国际扶持,成立蒙古人民党,并接受军训。1921年,在苏联帮助下,占领乌兰巴托,宣布蒙古独立。其实没做什么事,是个很戏剧的人物。可革命总得有个象征,有个结果。苏赫中彩,摆到了广场中心。

这场革命对蒙古人究竟是福是祸?现在评价都太早,有一点是肯定的,90年过去,曾经的日本帝国靠不住,苏联帝国也靠不住了。

可悲的是,蒙古有一股很强的排华势力。不仅宣传,而且打、杀中国人和亲中国的蒙古人。我们来之前和到这后都得到警告,要警惕蒙古反华势力。

可他们亲俄、亲日能有结果?殊不知,我们一路走来,从开矿,采油,到公路维修,城市建设几乎都是中国人在开发,到处可见汉字,到处可听到汉语。其实如果没有语言区分,谁能分得出蒙古人,汉人?况且旁边就是内蒙古,发展得很快,蒙古人能看见。他们清楚,就算继续独立,也离不开中国。长远看,独立的蒙古文化已经影响越来越弱。

彩虹姑娘告诉我,近代俄文字母输入,蒙文面临没落。而且手机用语,网络用语大多是英文,相当一部分用汉语,街上的小贩大多用英语、汉语作着生意。随着中国企业的进驻,汉语在这里也有越来越突出的地位。

互联网没有蒙文,要跟上时代潮流,英语、汉语、俄语,三者必居其一。这不是结果,还要进一步面临文明的选择。文明才是最后胜负的决定者,最后一支蒙古人事实上又面临着老祖宗的命运。

从更长远的眼光看,中国大陆包括蒙古,越南,朝鲜都面临着新的选择。百年东亚,文化转型,本质上是儒教文明和近代文明的接轨。日本、韩国、台湾已经走上了自己的路。我们何去何从?

2点,走出乌兰巴托,最后的努力,回国。

出城,2点,麻烦了,赶上全天最堵车的时刻。不仅是车堵,而且是人堵。绕,堵,再绕,再堵,绕不通,给钱,给酒,给烟,调动蒙古弟兄们为我们带路,让路。2个半小时总算挤出城。

平均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却有着最无厘头的堵车,明白了吧,这就是蒙古。

成吉思汗

CIMG5356 (640x395)

成吉思汗

 

copyright© 郭五一文集